做好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任重而道遠的事!

自古以來,家庭教育就受到人們的關注,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孟母為了讓兒子有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而三次搬家,終於成就了日後的“亞聖”;《顏氏家訓》中的教子良方,比如“父母威嚴而有慧,則子女畏慎而生孝”,“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等,仍然流傳至今,影響無數家庭……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構成了人類所接受的全部教育,而在這所有的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作為人最先接受的教育,家庭是所有人最早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古往今來,很多仁人志士,卓有成就的名人,我們翻看他們的履歷,不難發現:他們大都因為在幼年時,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或是受到了良好教育氛圍的影響。

比如,我們歷史上有許多父子,他們都是很有名望的人,像晏殊晏幾道、“三蘇”、王羲之王獻之。還有我們歷史上的一些名門望族,比如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弘農楊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他們不僅僅是因為財富的積累,或者是權力的強大才成為望族,根據歷史經驗,那樣是富不過三代的,所以他們更多的是依賴良好家風的傳承,而且是自小的傳承!

為什麼,此時要專門來說說家庭教育很重要,並且還說家庭教育任重道遠呢?原因我們都深有體會。一場風暴讓2020年初學校延期開學。同學們都宅在家裡面,家長也陪在身邊,老師遠程教學,並安排學習任務,然而這些學習任務要很好地落實,那一定是離不開家長的輔導……

此時有的學校還沒開學,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不掉隊,或者是拉開同其它人的距離,單單靠學生自己,估計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年級偏低的,所以要想取得良好學習效果,與家庭氛圍呈正相關;有不少學校已經開學,同學們開學後的學習表現、學習狀態,可以說算是對這段時間家庭教育進行檢驗。想必學習狀態好,就一定也離不開良好的家庭輔導……

然而,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輔導辦法,具體怎樣才能夠把家庭教育落到實處,讓孩子不厭學,又能夠學好,還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每一位家長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有一個鄰居,在我們旁人看來,他在這段時間真的是玩得太開心了。孩子的父母已經離婚,並且各自成家,又有了自己的孩子,於是這個孩子就沒人管理,都是爺爺在照顧,父母只是負責給課本費用,連基本的生活費都找各種理由推脫,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基本都是靠爺爺做零工得來。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下,我們都會認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個孩子在學校一定是非常努力,聽話的,然而我卻要告訴你,事實並不是如書上所說的那樣。

這個學生很聰明,但是上課卻很不認真,週末放學後,總是和一些問題學生玩耍,很晚才回家,甚至有次公然違反學校規定,私自騎電動車,因為速度過快,摔到了路旁的溝裡,造成頸部動脈受損,無法正常在校學習,只得休學半期,加上停課,他足足玩了大半年,完全沒人管得住……

電動車是他強烈要求爺爺買的,是爺爺辛苦掙來的錢,本應該用在其它更實際的地方,但他卻感覺不到,可見他認為這都是應該的,也可見爺爺對這個孫子的溺愛,使用了錯誤的家庭教育方法……

作為家長,不能夠對孩子太溺愛,有時候太愛反而是害,如同我的鄰居那樣;當然也不能只講權威性,讓孩子在你的威嚴下去做事情,當然,如果你的孩子還小,權威可以起到示範與威懾作用,對於孩子習慣的培養,良好品德的形成是有益處的;然而,作為青春期的孩子,他比較的叛逆,如果你一味地講究權威,反而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反而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教育子女上,我們主張剛柔相濟,應寬則寬,當嚴則嚴。

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並不是一朝一夕;家庭教育,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那般,更是舉足輕重,並且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家庭教育就更是複雜而任重道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