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用硫酸潑狗熊:乖孩子的"好奇心"背後是獨立能力的缺失

原創文章,喜歡的個人可以點贊轉發,還可以關注我,更多育兒內容和你一起分享!

父母對孩子無數多的愛,是為了日後更好地分開

無數多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開,為了日後更好地分開,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獨立於天地之間。

早上正準備出門,瞥見公公正盯著一張發黃的報紙看的入神,我看了眼標題:"名校學子劉某洋硫酸潑熊事件",出於好心,我拿過來看了看。

2002年2月,大四學生劉某洋在動物園用硫酸潑狗熊被刑拘,起因是,他聽說狗熊的嗅覺很靈敏,想用這種方式驗證一下。

在回顧該生成長經歷時發現,他從小特別聽話,性格溫順,品學兼優,事發前已被保送本校的研究生。

在報道中,還發現,父母早年離婚,媽媽一人帶著他生活,並對他的生活有嚴格的限定:吃什麼,什麼時候上學,走哪條路,放學回家做到幾點作業,都規劃的分毫不差。

媽媽曾告訴他,"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不用多想,不能談戀愛,不能交朋友,不能出去玩耍。"

只會學習的孩子

除了學習,媽媽代替他做了所有他應該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

在當時的主流媒體報道中,譴責了該生的行為,有的認為是單身家庭的悲劇,有的認為是學校教育的失責,但從他的成長經歷中,可以看出,是媽媽剝奪了他獨立探索的權利。

孩子對成長的渴望和探索的本能,就像是埋藏在地底下的火山熔岩,是無法遏制的,積蓄到了足夠的能量,是一定要噴發而出的。

身為高材生的他不會不知道,傷害動物是犯法的,但他心中的好奇心已經變質,遏制不住了。

劉某洋的媽媽就像是直升機一樣,時刻懸停在孩子的頭上,只要孩子遇到一點困難,還沒來得及嘗試,媽媽就立刻空降而來,幫孩子解決問題。

01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直升機式"父母

或許劉某洋的案例比較極端,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時,用的就是這種直升機式照顧。

小區裡一個2歲男寶寶,正開心地和小夥伴玩滑板,媽媽覺得孩子渴了,主動把水杯打開塞到孩子嘴裡,孩子象徵性地抿了一下,媽媽又再次把吸管往嘴裡塞,孩子不耐煩地推開。

這位媽媽自認為玩那麼久的滑板會口渴,而不是詢問孩子是否真的口渴,不管孩子正在聚精會神的玩耍,她只做她認為對的事情,不讓孩子主動去思考是否需要喝水。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孩子吃飯撒的到處都是,就主動喂孩子;孩子不能快速穿鞋,就不讓孩子繼續穿;孩子洗手不幹淨,就不讓那個孩子自己洗。

這些看似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其實是干擾和阻礙了孩子成長的過程。

被愛束縛的孩子

02"直升機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從劉某洋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媽媽的這種不放手的愛,讓孩子從小失去了該有的好奇心,以至於長大後,為了滿足埋藏已久的本能探索和對未知的渴望而做出傷害動物的事情。

最主要的影響是孩子長大後無法養成獨立、負責的態度。

冰心曾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孩子的成長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無可替代,最終要靠自我持續發展的動力,只有有了較強的獨立性,孩子願意自主、自立,才能使得身體、智力、情緒都有較好的發展。

自由成長的孩子

03從放心到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希爾弗斯坦在《橋》裡寫到:"這座橋只能把你帶到半路,你必須自己走完剩下的幾步。"

孩子總有一天會自己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我們早一天放心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走,孩子就會早一天從踉蹌到穩當地走,再到自信從容地自己走完剩下的那些步子。

①循序漸進引導,信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適度表揚

心理學家卡倫說:"人,生而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如果移除了障礙,人自然地會發展為成熟的、充分實現自我的個體,就像一顆橡樹籽成長為一株橡樹。"

父母要敢於幫孩子移除障礙,給TA們獨立成長的機會。

相信孩子可以做到,適度表揚

記得小時候,爸媽告訴我們,以前他們都是自己上學,現在我們也要學會獨自上學,於是在我們上學的路上,爸媽一路尾隨,直到安全到校。

現在,是孩子們主動要求獨立做事,我們可以給個機會,但在之前可以教授孩子必要的技能和良好的品德。

在孩子獨自一人去超市買東西時,告訴孩子要主動和收銀員打招呼,買完要說謝謝,不放心的話可以悄悄跟隨孩子。回家後,媽媽要說:"寶貝真棒,可以自己想辦法買東西了。"爸爸要說:"爸爸媽媽為你驕傲。"

劉某洋的媽媽在他小時候,不認為孩子可以做好一些事情,所以包辦包攬所有,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更沒有信任,只有考好了才會有表揚。

孩子在生活中沒有自信,不會對自己負責,更沒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彷徨無助的大男孩兒

②鼓勵孩子迎難而上,無微不至的效果不如挫折困難

孩子在16-24個月時,會出現人生第一次逆反期,讓他往東,偏要往西,讓他吃飯,偏要玩耍,父母會覺得孩子突然不聽話了,其實這是孩子邁向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和行動能力之後,想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和想法去探索世界,但是他還不夠強大,沒有足夠的經驗,會遇到挫折。

父母要清楚地知道這只是孩子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階段,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獨自處理遇到的困難,引導TA去探索、完成任務。

劉某洋的媽媽在孩子想要自我探索的年紀,遏制了孩子的慾望,代替兒子做了所有正確的事情,那長大後的兒子只能去做錯誤的事情。

當孩子獨立做事時,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必須遵守的基本規則,交給孩子基本技能,剩下的交給TA們自己去嘗試,去解決。

著名女星狄鶯兒子12歲斷奶,同床睡了15年。對兒子來說,她就是一個權威,必須按照她的命令行事,不能有一點點的自由。

因為過度呵護,不讓孩子受到一點委屈,一點困難,長大後的兒子出國唸書,最後卻在外國違法被捕。

怕孩子犯錯,怕孩子有危險,於是承包了孩子的一切,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密不透風的愛,最終反而害了孩子。

③父母齊心,各展所長,媽媽的溫暖和爸爸的力量缺一不可

心理學認為,孩子的情感表達能力是向媽媽學習的,而社會能力是向爸爸學習的。

社會能力是指孩子與他人相處時,能後知道彼此的邊界,能夠尊重別人、包容別人、與人合作,同時也能保護自己。

這種能力是孩子將來步入社會的重要能力,也是決定孩子未來發展水平的核心能力,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時,父親的角色是不能缺失的。

劉某洋和狄鶯的兒子都是在缺失父愛的前提下長大的,又因為母親的獨斷專裁,孩子不會與人正常交往,缺乏社會能力。

現在很多家庭存在著父親角色的缺失,爸爸忙於工作、應酬,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有空回到家也是抱著手機,癱軟在床上。

著名演員姜文在忙完影片上映《讓子彈飛》後,幾乎整整一年沒有露面,原來他為了彌補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父親角色的缺失,專職陪孩子去了。

他的事例或許極端,對正常人來說難以做到,但高質量的陪伴還是可以的。

只要回家,可以陪孩子閱讀一本繪本,做一頓飯,玩一個遊戲,在這段時間裡,關掉手機,把自己完全交給孩子。

最後,用親子教養專家伍罡老師的"溫柔一推"作為結束:

從放心到放手那"溫柔的一推",它足夠溫柔,帶著父母滿滿的愛,不會讓孩子感覺被拋棄和被拒絕;同時它又足夠有力,帶著父母充足的信任,讓孩子能夠下決心離開父母的懷抱,自己去嘗試挑戰未知的世界。

喜歡文章可以留個贊,點個關注哦,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