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会昌开元这样收藏,价值远远高于“网红开元”

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 以销毁的各地寺院佛像、钟、磬等铜为原料铸造的钱。

据《新唐书·食货志》:“武宗废浮图法,... ...准南节度使李绅请天下以州名铸钱,京师为京钱,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交易禁用旧钱。”因铸于会昌年间,故统称“会昌开元”。

各州府所铸会昌钱,除了幽州在平州铸背平钱、兴元府在兴州铸钱等外,多以该镇治所地之名而铭之。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当时所有的四十八镇都开炉铸钱,只有符合原设有铸钱监、交通便利、寺院多,可以得到大量铜器等几个条件的地方才可以开炉。

会昌开元除了淮南节度使李绅在扬州铸钱钱背“昌”字为记年号,京师钱用“京”字,蓝田县用“蓝”字外,其他背文均为铸钱所在的州名。

纪地钱,铜色暗红,一般钱径2.4厘米,重3— 4克,制作不精,面文“开元通宝”,因各地置炉所铸,文字多变化,且粗率。已发现背文有23种,分别为:昌、京、洛、 益、蓝、襄、荆、越、宣、洪、 潭、兖、润、鄂、平、梓、兴、 梁、广、、福、桂、丹、永;

后人根据会昌开元的实际情况,将其中二十二背文连缀成诗文一首云:“扬州李绅始铸昌,洛益京荆蓝越襄。宣洪兖润鄂平福,兴广桂潭丹梓梁。”

会昌开元背文肥瘦大小不等,位置多变,穿孔上下左右不定,非常不规范,以穿上者多见。亦有一字穿上、穿侧互见者。同一个州铸造的钱,背文字体、大小、位置也有多变化的,如“京”、“洪”、“蓝”等背文已经发现20多种版别,“蓝”字钱背还有虎首纹的。“昌”、“洛”、“梁”、“润”等有10多种版别,但“平”、“桂”、“丹”、“福”字较少见,“永”字尤罕。

会昌开元因铸地广、数量多,而各地均有流传。世见背“扬”字者系伪作。按史书的记载,会昌开元铸行不及一年既废,铸钱数量似不很大,但传世、出土钱均多,且钱版别多,有学者由此推断,会昌开元非一-年所铸造,是否如此,尚有待证明。

会昌开元与早、中期开元通宝的区别主要有三:钱体变小;钱文粗率,不再有欧阳询八分书的原貌;出现20多种背文钱。(文章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