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生鲜为人知的遁世高足

梁新永


汉风古道,胡杨铸魂。

拳学正轨系列


李子彬,师爷陈济生先生的大弟子。他是我的大师伯,为人率真,深通佛性,认为佛心即人心。心若止水的性格,使其深达忘我之境。

师伯心细,是个实诚人,更是一个可以信赖,可以托付的人。师伯在随师学艺的一段时间里深得师爷陈济生的信赖,师爷一应开销用度,皆由其调度办理。一次师爷让他去菜市买菜,等着开厨。但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师伯。

原来师伯早早来到菜市场,见铺子还没开。抬眼望去,见街市只有卖早点的摊点升起缕缕炊烟,间或闪过几个行色匆匆的早行人。老实厚道的师伯就站在菜铺门前排队等候,心想时间尚早,就敛声屏气,心死神活,全然忘我,静中得趣,悠然自得地站起了静功无极桩。

心入禅境的人,极易闹中取静,在静静的静功世界里静静地参悟,静静地融入自然,静静地天人合一,静静地体悟生命,静静地沉淀自我,静静地成为心寂意畅的静静的人。也许参悟到此等境界,才能深谙“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的禅境。一颗静心淡如水,闲看花开又花落。


望峰息心,天青月白。


师伯这一站,怡然自得,身心双畅,沉醉在自己的静功天地里,物我两忘,万象归一,早化为无量身了。就这样从清晨一直站到黄昏,晨光熹微早已变为日暮霞光,待到收心定意,定睛一看,仿佛依旧是清晨才放晴的天气,口中念念有词:“今天买菜的咋搞的,等了这么久了,怎么还不开门?”他哪里晓得,自己已经从太阳将出,站到太阳下山了。炼气存神达于此境,练什么就能成就什么!

今天习练太极拳,特别是习练静功缠丝太极拳者,对于无极静功桩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非此不足以懂得静功,非此不足以产生静力,非此不足以贯通任督二脉,而不懂静功则何以进入静功缠丝太极拳别有洞天之拳学境界。


一代武学大家陈济生先生演示史上最标准的无极静功桩。天地为怀,气定神闲。实乃本门贯彻始终之健康路线。

无极静功桩亦即拳之开门预备式也,其法形如军体立正之姿,两足开立,足尖距两大趾高骨处一拳宽。双臂松垂,两小指贴裤缝。头如绳系,如气球在顶,恐其坠落,所谓顶头悬也。闭口卷舌,数二字不动处含藏,意在搭桥,利于生津。

始而三挺俱备。三挺者,内炼法诀也。一为颈宜挺。颈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惟不可用劲,过犹不及,此诀得中最难。二为脊骨节节挺直,则气贯全身,达乎关节,布于四梢,不仅易通督脉,而且得补髓之益也。三为肋骨宜挺,肋骨向上微挺,则根根肋骨开张,胸廓平阔,五脏器官各得其正位,不受压缩,自然气顺神旺。三挺在意不在力,心领神到,气息自然,其奥全在一念也。

继而三挺俱松。三挺俱备而复归三松,则气遍身躯,引气归元。此开拳之基,而増力之本也。该功法以选择清幽之地为宜,若条件限制,择家宅或办公安静之所亦可。站立时间因年龄、体质不同而感受各异,一般站立半小时即身心双畅,如皮球在水中飘荡,神清气爽,怡然自得。这一姿势,实为本门贯彻始终之基本健康路线,学者切不可轻而视之。大师伯自晨而昏而不觉者,乃从另一层面感悟了时间与空间之易位,终悟静而生力之妙也。


陈济生先生展示世所罕见之擒拿绝技。

旷观大师伯习武生涯,他难能可贵地学到了师爷的本来样子。静功缠丝太极拳手挥琵琶一式实际上是个擒拿手,破解穿掌颇为有效。有次师爷见弟子们刚练完功,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师爷背着手,踱着步子缓缓走来,弟子们见师傅来了,就围拢过来。师爷一改威而不露的神情,脸上洋溢着狡黠的笑意。弟子们心领神会地传递了一下眼神,知道在这种神情下师爷一定会说出点好东西的。

果不其然,师爷环视了一下弟子们,将目光落在面带笑靥的大师伯身上,慢条斯理地自言自语:“练得怎么样了?长功夫了没有?”见弟子们没有答话,就对着大师伯说:“来,子彬。看看能不能拿住我。”话音未落,师爷手到足应,一个穿掌直奔大师伯喉间。大师伯哪敢怠慢,撤步的瞬间用手挥琵琶将师爷的穿掌之臂接住,暗运内劲,像紧螺丝一样死死地擒住师爷。师爷用自信而坚定的口吻说:“拿好了!”说话间,师爷顿生一股神力,缓缓地将手臂从大师伯的擒拿手中抽了出来,就像轻舒猿臂一样自如。

师爷很是得意,慢悠悠地说:“我也拿一下你,看看你的本事。”两人互换了一下角色,这次师爷擒拿,大师伯化解。但令师爷感到大为诧异的是,大师伯的的确确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真真切切地抽臂化解,也是那样地轻松自如。师爷由衷地赞叹道:“嗯,不错。子彬现在有我的七成功夫了。”说完,师爷若有所思地走了。

这种拿法,用的是暗劲,即太极绝少外传之抓筋拿脉技法也。其法于反关节的同时有一股强大的内力隐于无形之中。大师伯能从师爷的手中从容走脱,功力可想而知。师兄弟们相互谓曰:“子彬师兄有师爷的九成功夫了!”

大师伯慧根很深,是明了三无漏学,且深入三摩之地的不可多得之人,深得师爷陈济生一脉拳学精要。行拳走架,心于意,意于气,气于力莫不相合。大师伯拳械功夫具佳,对于静功缠丝太极拳轻灵吸化劲力的掌握和运用更是得心应手,难以堪比,是直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境的绝无仅有者。而且从善如流,谈学论艺,颇有古意,待人接物,尽显大雅风规。

大师伯不仅习武用功,而且敏而好学,穷究本源,通晓易经,所以凡事都看得透。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他似乎早就洞悉了这些哲学的基本问题。大师伯艺成之后,离开师门,遁迹武林,逍遥在艺术的自由天地里,从此不知所踪。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八十年代中期,我专程赴济南拜会飞龙师父,还问及大师伯的消息,依然没有音讯。我想,以大师伯的造化,不会有出尘的念想,更不会有避世的幻梦。大师伯是踏石留印的人,也是在寂寞中学会宽容的人。不管怎么说,大师伯的道痕,远不是我们这些师侄辈们能够望其项背的。

大师伯的隐遁生活似乎有点唐诗的意境,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诚如是,就只能这样去联想了,只在武林中,林深不知处!

因为,人有道,行天下!

师伯有知,归来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梁新永,文化学者,职业经理人,兰州大学客座研究员。杨露禅门下崔毅士一脉嫡系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静功缠丝太极拳传承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