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为什么要写作

王小波,我国当代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赴美求学,在匹兹堡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先后当过知青、教师、工人。1997年在北京病逝,年仅45岁。


王小波


王小波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主要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而今天笔者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我的精神家园》。书中分了三个大的篇章:文化篇、艺术篇和社会篇,读罢此书,王小波自由思想家的形象跃然纸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

书中有一篇专门谈到:“我为什么要写作?”他举了登山家登山的例子:有人问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登山家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就在那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干这个,为什么要干那个?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中,就在于我们怎么看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所做的事情。登山家回答的问题,要是让运动员来回答,答案会是:因为登山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自身运动能力;让诗人来回答,答案则可能是:我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小波画像


关于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讲,立志写作在他身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反熵过程,因为在他成长的时代,老舍先生跳了湖,王实味被枪毙,胡风进了监狱,他的父亲是个文科的教授,但这些实例使得他极力反对他的孩子们学文科,父亲一生坎坷,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的过完一生。

后来,他在插队的时候,遇上一个很坏的家伙,他就编了个故事描写这个人,以泄心头之愤,后来在读书的时候发现卡夫卡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念完本科前,他一直压抑自己写作这种危险的倾向,但是后来去美国留学,他开始写小说,这种倾向就再也抑制不住了。文章最后他提到:“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吧。”

这就是王小波,一个自由思想家,放浪形骸,傲然立于天地之间,妻子李银河在本书的最后盛赞他:“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

人生一世,总要回答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当然,人生需要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要去寻根问底,弄出个究竟来,有些事情我们去做了,并乐在其中,这时候,答案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