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一种屈从于现实的尴尬

我认为现代诗,那是早年崇洋媚外产生的现象。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很多人在崇拜西方强盛的同时也崇拜起西方文学。西方也有诗,诗的特质是普遍存在于任何文明中的,无论是英文、法文、德文……任何语言的诗,都有韵律之美的特性,非此不能为诗。

然而这些被推崇赞美的西方诗,翻译成中文后就失去了原本母语的韵律美,只剩所谓的意境。其实诗的意境是严格结合在韵律里的,失去韵律美的西方诗,已经不符合中国文字中诗的特性,但是崇洋媚外的文人,以及在白话运动的潮流下,在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类似“政治正确“的“文化正确“导致了现代诗这一洋不洋土不土的文学形式,在一干文人墨客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了不同流派,其中并非全无是处,也有一些引人入胜之处,如新月派,湖畔派……等某些作品。

但是,任何文学形式都是建立在母语的特性上形成的体裁,任何削足适履的模仿和勉强都无法表现浑然天成的美感,虽然一代一代文青们在所谓的“现代诗“这种体裁上投入了无数的激情和创作。

可是,即便是其中广为传诵的那些作品,摆放在唐风宋韵面前,都像一个姿色平庸却又花枝招展的庸脂俗粉站在一位雍容华贵并心怀天下体态优雅的国母旁边对比。这就是差距,底蕴的差距。唐诗宋词诗经离骚,其短歌可以寥寥数语即展现出或宏伟或镌刻;或深远或幽静的画卷,其长行可忧国忧民,铁马金戈。无论寒甲倦马,抑或市侩饥童。情深可凭栏望归舟,爱民敢舍命谏君王。岂是那些一行一行排起来读叫诗,连起来读叫文章的,“自由的““现代诗“可以比拟?而且那还是拣着别国人的唾沫星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