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死亡時,是先失去視覺還是先失去聽覺?

莊子說: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集合”笛卡爾也曾說:“我思故我在”。這個世界固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自身的認知卻並非如此!

人對於世界的感知與認知皆來自視、聽、味、嗅、觸,五種感覺,我們做個假設,如果一個人生下來沒有這5種感知,只有一顆能夠思想的大腦,那麼他又能思考什麼呢?獲取外界訊息的通道一旦阻斷,那麼世界對於我們的認知而言,便是不存在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誕生唯心論,世界相對於世界而言固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世界相對於人自身而言,卻是主觀存在的,如果有一天一個人死亡了,那麼世界對於主觀意義上的他,便失去了意義!

人類恐懼死亡也是因為如此,倘若世上真有靈魂,那麼世界相對於人而言,便成為了客觀存在的,如此一來,誰還會懼怕死亡呢?感知塑造了主觀的意識,而主觀的意識又塑造了世界。死亡,便意味著失去了一切,包括你的思維,以及感知系統。

那麼,死亡來臨之時,最先失去的感官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視覺!

視覺是人類的五樣感官之中最為奢侈的一種,它不僅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而且還需要神經系統的高度配合。維持視覺的運轉是一件成本相當高昂的事情,這不僅需要體內的神經元敏捷的操控能量(ATP),來實現鈉鉀通道的開關以產生膜電位,而且還需要睫狀肌的收縮來不斷調節晶狀體的對焦,睫狀肌的操控過程需要耗損大量的能量。而在人體瀕死之際,求生的本能會讓體內的血液大量向人體最為重要,也是最為脆弱的腦部供養,這樣的供養機制下,身體其他器官便都要讓位,而由於維持視功能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所以這個時候首先失去效能的,便是視力!而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在睡眠時需要閉上眼睛!

視功能喪失之後,其次失去的便是觸覺,觸覺同樣是依靠膜電位變化傳導的,雖然過程所中消耗的能量不多,但是由於在瀕死前人類會將大量的血液供給大腦,所以便會導致血壓的急劇降低,而血壓的降低又會導致膜電位傳導功能的喪失,所以,第二個失去的將是觸覺!

觸覺失去之後,依靠酶級聯反應所產生的嗅覺與味覺會依舊存在一小段時間,只要體溫不至過低,味覺與嗅覺就不會完全的喪失,直到人體死亡的剎那,體溫驟停,這兩種感覺才會失去。

而最後一種聽覺,它的原理機制是依靠耳蝸內液中的毛細胞,將空氣振動轉化為電信號,然後傳遞到大腦的。信號的轉化在耳蝸內液中進行,相對封閉,而且毛細胞是很高級的神經細胞,工作效率很高,耗能卻很低,並且整個反射弧很短,離大腦很近,有充分的血液供養,在能量的供應上較其他感官具備優勢。

所以,最後失去的將是聽覺,而聽覺消逝的時間,大約應該在腦死亡的先後!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當人類的心臟停止跳動後,其實大腦並未完全的死亡,所以,一個人在死亡之際的最後幾秒內,是有可能還能聽到外界的聲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