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观赏石审美的高级阶段

广西赏石学者甘丹在论其赏石时写到:“赏石是读大自然的天书,是对远古的神游。赏石之娱有:愉悦感和,乐于表,瞬间而过。意会神融,乐于心,受益其身。脱净超空,得大自在,养其神。通灵顿悟,天人合一,铸其魂。如果说诗人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艺术家用形象营造意境,那么赏石就是以意境塑造灵魂。”


题名:【相生相应】


意境是观赏石审美的高级阶段,赏析者在情感的驱动下,通过联想、想象和移情等审美心理活动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过程而进入到人石合一的状态,石成了人的情感化身,进而达到浮想联翩、自由自在、如痴如醉的理想境界,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这就是观赏石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意境。


题名:【哥窑双绝】


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空灵的境界。中国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观赏石的意境美是指情景交融、神形兼备。


题名:【与世无争】


意境之“意”,是指赏石者主观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意境之“境”是指观赏石观赏要素或画面中蕴涵的境界。换言之,意境之“意”就是情或神,即情感、情意或神采、神气、神韵和神思;意境之“境”就是景或形,即景象、景状、景貌或形式、形状、形貌。


题名:【老桥旧事】


形是神的外貌或形象;神是形的内核或灵魂。我们赏石就是化景思为情思,达到情景交融,神形兼备。


题名:【德之玉】


在此,我们也按雷敬敷老师的讲课将意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情境交融、物我一体的状态。

此时的石完全成了人的情感的对象,石与人融为一体。杜甫题为《假山》的五律诗云:“一贯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惟南将献去,佳气日氤氲。”他通过联想与想象,三峰假山“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神游其间,感受“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的山势奇趣,并寄托“惟南将献去,佳气日氤氲”的人石情怀。这正是宗白华所说的“直观的模写”。


题名:【鸳鸯】


第二个层次是情境交融、物我皆忘的状态。赏析者进入一种恍兮惚兮、如痴如梦,不知可处是石、何处是人的空灵的境界之中,以及超越了石本身的形态和人当下的体验,达到所谓的“活跃生命的传达”的世界。


题名:【石山界】


第三个层次是情景交融、理性沉思的状态。这是对人与石的超越,对整个世界、宇宙万物的一种感悟,一种哲学的思考,在“最高灵境的启示”,张训彩的“出神入化”的“悟石”,“可悟天地之玄机,可览至真、至善、至美的神圣之光”。


题名:【瓶安满罐】


既然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状态,那么我们在赏石的过程中应如何提升意境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确因为赏石风格的多样性,石的意境的解读也就具有不确定性。例如豪放粗犷型赏石风格的玩石者在赏石中仅仅满足于发现其造型像什么,继而题个名配个底座。而细腻执着型赏石风格的赏石者在对石的意境的初步解读的基础上,心头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能在石形的感染下,激起一种创作冲动。于是乎,对着石形不停地琢磨,浮想联翩,情思激荡。在赏石者的丰富联想之下,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延伸、发展。此为玩石者较深层次与“石”俱进的一种文人赏石现象。


题名:【江山】


无论何种赏石风格,它的基础都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生动具象即观赏石的自然美。观赏石的自然美是赏石意境产生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观石,形:圆的造型能给人一种圆润、光滑之感;正三角造型,感觉一种对称、均衡、平稳的舒适之感;倒三角形造型,给人险中求夷的惊奇感……质:质地纯正,无其他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观赏石有一种秀丽美;有的石质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具有一种粗犷美……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者为上乘,混合色、双色、单色次之……纹:是分凹、凸纹,还是平、斜纹,点、线纹还是面、块纹等……


观石的自然美是提升意境的基础。


题名:【山外山 天外天】


从形、质、色、纹准确把握后,接着就是读石了。读石过程中,我们一遍遍摩挲石头,反复琢磨,与此同时唤醒了潜意识里深藏的情感和热爱,主动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阅历等,与观赏石的内涵特征进行交融,在头脑中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经过联想可将石中的具体景象在意识中化为具有生命或灵魂的概念化的景象(如石上的“山和水”在意识中转化为概念化的“真山真水”)。


题名:【山重水复】

这一过程,需要赏石者运用渊博的理论、广泛的赏石知识及艺术的才华和方法,对观赏石进一步拓宽思路展开想象空间,在意识中创造出与此有关的新的形象,使欣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飞跃,从而提升观赏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