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中国电影有多厉害

因为工作需要,最近开始关注一些老电影,顺着中国电影的时间线发现了这部《劳工之爱情》。这部电影据说是中国电影现存能够放映的最早的一部电影。

现存最早的可完整播放的中国电影

讲到这里是不是有点肃然起敬的状态。正因为这部电影,为很多电影发烧友提供了写作素材以及理论依据!向我们证明了一直以来中国电影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下面我们从这部电影的本身出发,为大家解读一下,从这电影当中,我们看到了哪些反映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桥段?

一,景别切换

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大量使用景别切换的电影是大卫格里菲斯在1915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本片《劳工之爱情》同样使用了大量的景别切换。本片上映于1922年,是现存的可以放映的最早电影,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判定,1922年左右,甚至更早,中国电影已经开始采用景别切换蒙太奇。

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景别切换


1922年《劳工之爱情》景别切换

二、叠印特效

木匠回家后想象可以和医生女相爱的画面。导演用了叠印处理,而且还增加了柔和的渐变效果。

《劳工之爱情》叠印特效

叠印效果自然随和,边缘清晰度处理得当,据考证,其实早在1913年黎民伟的《庄子试妻》中已经开始试图挖掘胶片潜能,运用特效来表现庄子鬼影的忽隐忽现。

中国电影早期叠印特效

据考证,世界上第一个叠印特效产生于1895年的电影《玛丽皇后的处决》,在不到30年的跨度之间,中国电影就已经能将这种特效运用的如此得心应手,足以见得当时的中国电影技术是领先于世界水平的。

三、剧情角度

《劳工之爱情》拍摄于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之后,在当时社会中大胆的阐述了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等新文化理念。以及比如片中郑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场面,那句“你可以和我结婚吗?”的字幕台词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婚恋观念格格不入,在当时社会上风靡一时。

《劳工之爱情》剧照

《劳工之爱情》剧照

郑木匠在水果摊前同郎中女儿用一根绳子互传水果的一场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更是显得非常大胆,要知道,中国自古讲究女子要大门不出,二门不卖,未出阁的女子更要讲究三从四德,而这样眉目传情的一场戏,在当时无疑是对旧制度的一种挑战。

从这两个剧情点出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电影技术不仅可以处于世界前列,在立意方面也代表当时中国的先进思潮。

《劳工之爱情》作为当年上海滩上一部纯商业的喜剧电影,片中对当时社会上各色小人物命运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通过无声的黑白映画将当年上海人们的生活环境做了如实的的展现。嬉笑怒骂之间又让观影者对当时劳苦大众生活的凄苦境遇而泛起一丝淡淡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