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不能讓形式主義卡住復工復產的路

能否在助力復工復產上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能否大處著眼、細處著手,決定著復工復產的質效,也是能否有效提升經濟活力的關鍵因素。

“各級領導來了幾十次、各個部門的幫扶文件一遍遍發來,但關心都只在嘴巴上、文件上,就是落不了地。”據4月16日《半月談》報道,抓好疫情防控下的復工復產是目前多數省份的頭等大事,然而一些地方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正在冒頭。有的企業面臨實際困難,不僅得不到有效幫扶,還要處處表演配合,耽誤精力。“一企一策”的口號喊完了,落實幫扶的政策卻沒盼來,這成了不少地方企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

又見“好政策走過場”,口惠而實不至。政策的良好願景與企業受益之間,究竟有多少道坎?

事實上,在企業復工復產的過程中,政府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一系列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措施已經密集出臺,比如國家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多批多項稅費優惠政策,央行採取定向降準、專項再貸款等措施,為復工復產提供低利率資金支持等等。然而,一些地區在助力復工復產中,出現不少形式主義的做法,一項項幫扶政策“雷聲大雨點小”,某種程度上還給企業幫了倒忙。

比如,有的企業申請資金補貼,被告知有政策但沒有實施細則,企業無法享受扶持政策;有的企業被要求填寫各種表格,填完後不同的部門又無法統一對接,表格被束之高閣;有的企業復工復產條件不成熟,為了應對上面的“壓實企業責任”,只能開著燈、機器空轉,讓電錶走走字,顯示“已開工”跡象。

利好政策落地難,形式主義把路攔。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幹部安於守成,習慣於以前怎麼做、這次照辦,或者兄弟單位怎麼辦的、照樣學樣。一旦遇到老做法不靈了,就不知如何是好,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與拼勁。二是一些基層部門和幹部本領恐慌,研究和解決問題全靠“一把手”拍板,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稍有拿不準的,就乾脆卡住不辦。三是幫扶政策的精準度不夠,政策與企業痛點之間不能完美匹配,比如有的外貿企業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當下海外市場受重創,復產達產之後將面臨大面積滯銷,開工只會更賠錢。此外,政企位置錯序,企業是市場中的主角,政府應為復工復產創造良好環境,而不是用考核、評比思維去主導市場主體的生產行為。

當前,企業復工復產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為此,各地各部門應該因地制宜,幫助解決企業面臨的痛點問題,通過不見面審批、無紙化審批等創新方式,減少條條框框的束縛;制定和完善專項貸款、資金扶持的細則,保障企業順暢拿到“續命錢”;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推進落實降租、市場開拓等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讓企業擁有更多話語權——沒有人比企業主更希望做好復工復產工作;要將只看單個企業的“點狀思維”轉變為抓整個產業鏈的“線性思維”,以“全產業鏈協同”思路推動復工復產。

如果說密集出臺助力復工復產政策,是復工復產的“上半場”,那麼落實好相關舉措、激活市場活力,則是“下半場”的核心命題。讓好政策落地開花、精準釋放能量,前提是實事求是找準病灶,杜絕任何形式主義做法。

在現實中的各個領域,誰不迴避問題,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誰就能展現出突出的作為與成就。比如,當有的地方還在人工填表抗疫的時候,有的地方已經探索出健康碼;當有的地方為複製“審批只跑一次”經驗而自豪時,有的地方“一次都不用跑”已經初見成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能否在助力復工復產上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能否大處著眼、細處著手,決定著復工復產的質效,也是能否有效提升經濟活力的關鍵因素。當前,破除形式主義,用實實在在的惠企政策解決復工復產難題,既是企業求生存的迫切需要,長遠看也是社會治理能力的一項全新考驗。(工人日報評論員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