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工人日報社評」做“加減法”,打好穩就業的組合拳

無論加法還是減法,都共同指向給予企業和待就業群體最大限度的幫扶、關照,多方發力,共克時艱。這些措施的出臺讓有就業需求的群體、復工復產的企業多了一些信心和踏實。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等六部門印發《關於應對疫情影響 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增加3000億元低息貸款,定向支持個體工商戶;疫情期間,對個體工商戶參保繳費實行減免和緩繳政策,允許延期辦理參保登記;為個體工商戶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等。

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很多人都在懷念那種“煙火氣”,懷念可以隨意擼串、打卡網紅店鋪的日子。眾多個體工商戶也在盼著儘快復工。上述意見的出臺可謂“及時雨”,有望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現實困難和後顧之憂。

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為幫助包括個體工商戶在內的諸多商業企業應對疫情衝擊、儘快有序復工復產、穩定擴大就業,各級各地相關部門頻頻送出硬核政策“禮包”。比如,人社部會同財政部、稅務總局研究制定了《關於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的通知》,明確階段性減免企業三項社保繳費,預計減免規模超5000億元;銀保監會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支持的力度,保持貸款合理增速。同時,全國多地出臺保用工、穩就業的措施。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企業穩,則就業穩。就業穩,則大局穩。這也是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千方百計保企業、穩就業的原因和目的所在。

綜觀這套穩崗穩就業的組合拳,一個明顯的思路是,做好加減法。

做減法,主要是指出臺一些為企業減負的措施,比如,階段性減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對小規模納稅人實行增值稅減免政策,減免個體工商戶疫情期間有關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費用,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減免個體工商戶房租,等等。

做加法,主要是指推出一些不同以往的增值、額外服務,比如,不少地方增加資金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有的地方對疫情期間為創業實體減免租金的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給予運營補貼;有的地方提供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等等。

無論加法還是減法,都共同指向給予企業和待就業群體最大限度的幫扶、關照,多方發力,共克時艱。

這些加減法的實施有側重,有傾斜,精準精細。穩就業是一盤大旗,需要為每一顆棋子做好規劃和預設。復工復產,不同類型、行業、規模的企業面臨的困難不同。農民工群體、大學畢業生、貧困人群分別需要不同的就業服務和信息。就此,教育部近日推出全天候網上校園招聘服務高校畢業生,首批已上線80餘萬個崗位;對農民工,支持返崗復工一批,幫助招聘錄用一批,動員投身農業解決一批,鼓勵重大項目吸納一批,扶持創業帶動一批,開發公益崗位安置一批。說到底,在穩崗、穩就業的問題上,需要我們切實從每一個有就業需求的人、每一家有生存經營壓力的企業、每一個有勞動力輸入輸出需求的地方的實際具體情況出發,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越細化、越精準,才越容易奏效。

進而言之,即便是針對同一個就業群體,相關部門也在開拓思路,延伸政策、服務的觸角,做好疏導和引流。比如,針對大學畢業生群體,教育部在增加就業機會、提供就業指導、開闢就業途徑的同時,拓寬升學深造的渠道——擴大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擴大普通高校專升本的規模。讓更多大學生繼續學習深造,也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途徑之一。

這些措施的出臺讓有就業需求的群體、復工復產的企業多了一些信心和踏實。而好政策能否精準落到具體人群頭上,在多大程度、多長時間內落實,希望相關部門的效率可以高一些。

再大的“禮包”、再硬核的政策,都需要高效、硬核的落實和執行。(工人日報評論員 林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