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造币厂的来龙去脉

  甘肃铸造机制银币很晚,很短暂,其品种简单,铸造量少,含银量低,但因版型粗犷、豪放、版式多(尤其是名版多),而受广大泉友深爱。其铸造的三年大头俗称甘肃版,是我国机铸银币中名副其实的用省份命名的银元之一。

  民国十五年(1926年)八月,国民革命军逼走甘肃地方军阀,接管甘肃军政大权的革命军将领刘郁芬将天水造币厂的机器设备运至兰州筹建造币厂。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甘肃造币厂在兰州成立,由江西人陈发坤雕模,图案仿民国三年国币,以当地的白银改铸银元,初铸银元成色为82.5%。(资料主要来源:中国钱币大辞典-金银币卷民国篇,中华书局出版)

  民国十七年(1928年)二月,因国民军兵饷窘困,冯玉祥派张允荣到甘肃任财政厅长,降低银元成色,至田镇南任造币厂长期间,成色下降至70%。后改铸民国十七年甘肃省造孙像壹圆,该币头像面是孙中山半身像,上方“中华民国十七年”,字面中心是国民党十二星徽,左右纪值“壹圆”两字,上方是“甘肃省造”,下方加铸满文。(资料来源:中国钱币大辞典-金银币卷民国篇,中华书局出版;银元收藏与投资,唐中平著;中国金银币目录,王春利著;金银币鉴定,朱勇坤著)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战后,驻甘西北军所控制的甘肃造币厂仍铸造民国三年国币壹圆及纪“甘肃”省名银元。(资料来源:中国钱币大辞典-金银币卷民国篇,中华书局出版)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六月,甘肃造币厂监督邓隆停铸甘肃省名壹圆,但是继续铸造三年壹圆甘肃版,成色降低到65%。(资料来源:中国钱币大辞典-金银币卷民国篇,中华书局出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抗战开始后,财政部下令将甘肃造币厂改为中央造币厂兰州分厂,基本停铸。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正式改组并试铸辅币。(资料主要来源:金银币鉴定,朱勇坤著)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十一月停铸,但未见传世实物。(资料主要来源:金银币鉴定,朱勇坤著)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郭寄峤任甘肃省主席时,重新开工铸造了一批银币。

  小结:甘肃造币厂的前身是天水造币厂,后改组为兰州分厂(兰州分厂的铸币品种及特征待考),它是社会动荡期的产物,尽管由国民革命军筹建,但并未得到中央造币厂的模具,属于私刻模具铸造仿国币图像的银币,从这个意义上讲属于官方的私铸品;其所铸袁氏银币只有壹圆主币(只有三年),没有辅币,主要特征是睁眼开口贝;另外从市场中藏品来看,还有仿甘肃版大头的军阀版。

  甘肃造币厂历史尽管非常简短,但是仍有几个问题没有搞清楚,请大家补充一下。一是关于甘肃加字版,该版究竟是什么时候铸造的,是先有甘肃版大头还是先有甘肃加字版大头(网上有帖子说明是邓隆1930年启用甘肃大头旧模具铸造,也有资料说明先有甘肃加字,后为了流通,随去字;这两个观点相左,均未见资料出处,故求证)。二是1948年郭寄峤任甘肃省主席时重新开工铸造的银币是哪一币种,什么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