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陵出土4000多件青铜器里最笨重的鼎,专家都弄不懂铭文含义!

在20世纪初期,我们国家处于一个动荡不堪的年代,经历了封建王朝的破灭,一系列革命的兴起加上诸多军阀割据混战,可以说当时中华大地处于一个重大变革期。那个时候安徽寿县这个地方,有许多村民发现地下能够经常挖出一些青铜器来,慢慢的消息就传出去了,来了许多古董商人来寻宝,甚至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但是当时时局动荡,没什么人主动提出来对文物的保护,文物的流失非常严重!

灾荒引起盗墓盛行,墓地重见天日

到了30年代,整个国家还没有从动荡的格局里面摆脱出来,寿县这个地方先后爆发了旱灾跟洪灾,出现了大量的灾民,许多人走投无路就到处掘开古人坟墓,把金银财宝拿去卖掉来想办法活命,无意间就把楚幽王的墓挖掘开了,结果一下出土了4000多件青铜器,假如说算上前后大小规模的盗墓,真正陪葬青铜器数量恐怕是无法想象的。

或许有着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为什么在楚幽王墓葬中,会出土这么多青铜器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铜器陪葬?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作为一个大国存在了大约有800年的时间,先后有7处地方建都,最著名的都城当然还是郢都,但是到了楚国的末期的时候,楚考烈王迁都到寿春,即安徽寿县,这也成为了楚国最后国都。

楚幽王是楚国最后几个国君之一,并且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楚幽王并非是楚王正统的后代,他是春申君的儿子,当时楚国走向灭亡已经是时间的问题了,所以楚幽王一咬牙在死前把楚国这多年积累的财富全部陪葬,才有了出土时候的惊天一幕。

青铜器命运不尽相同

这4000多件青铜器里面,不仅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特色,还掺杂着荆楚大地的风情,可以说是春秋战国这个年代的艺术瑰宝,是一个活的历史研究库,这些宝物命运当然也不一样,有的流落到海外,有的被民间收藏,还有的被博物馆寻找回来永久收藏,还有的从此杳无音信,楚幽王墓葬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战国铸客铜鼎了。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里面,青铜器里面的鼎具有特殊意义上的地位,本身,鼎只是用来储存跟烹饪食物的容器,但是被拉高用作礼器,古代的时候鼎的数量跟规模就代表着拥有者的地位,自然是不能马虎。鼎上的铭文也是记录当时历史的资料库,有很高的价值。这么说就是证明,战国铸客铜鼎本身就非常高贵,即使我们国家有那么多意义非凡的鼎,但是它仍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我们国家最著名的鼎,无非就是河南安阳出土的,郭沫若进行命名的司母戊鼎,后来因为字典中“司”跟“后”意义一样,就改成了后母戊鼎,它有832.48公斤重,是我国已经出土的鼎里面最重的,除此之外,最重的鼎就是战国铸客铜鼎了,它也大约有着400公斤的重量,是我国青铜鼎里面,圆鼎最重的,后母戊鼎是方鼎。

有着400公斤的重量,自然它的体型也是不可小瞧的,外表看着还是非常宏伟的,它高为113厘米,口径为87厘米,腹围是290厘米,深52厘米。光鼎足就高67厘米,即使布满铜绿绣,风采并不减当年。这件鼎当时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安徽当时的省政府接到了消息就立刻想办法把国宝给追回来,然后存放在省立图书馆,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为了保护这件文物免于战火,还曾经带它进行几千里的大迁移,曾转运到四川,抗战胜利之后才又放到了南京博物馆。

在解放战争将要结束的时候,当时的国民党准备带它到台湾,但是没想到解放军的速度实在太快,还没来得及转运只能暂时搁置,然后这件宝贝就留在了大陆,建国之后这件宝贝被送回老家,重新放在了安徽省,正式物归原主。

鼎上铭文

铜鼎上面的铭文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很关键的意义,虽然只有几处,其中前足和腹下仅仅刻有“安邦”两字。最重要的铭文是在鼎口,一共12个字:

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

铸客,就是当时铸鼎的工匠,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被当作宾客,但是后面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文物专家连猜带蒙认为鸣腋脀应该是负责膳食的机构,至于集脀、造脀是什么,至今没人能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