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刷品就值北京半套房,逆天的木板水印到底是个啥?

在2006年的时候,一副《韩熙载夜宴图》的木板水印画,专家估值150000人民币,在那个300000人民币就能在北京买一套房的年代,一个印刷品怎么就有这么高的价值呢?这个木板水印到底是什么技术比扫描印刷还要高还原?

1956年,为拍摄一个电视节目, 92岁的齐白石被请到北京有名的文玩字画聚集地琉璃厂荣宝斋。屋子里挂着两幅虾图,一幅是白石老人的真迹,另一幅是木版水印复制品。面对两幅画,白石老人竟然难辨真伪。木版水印的绝佳技艺一时传为美谈。

木版水印作品 《虾》 齐白石

传统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这项技术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开始发展起来,唐代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般若经》图卷中的插图扉页上,就已经显示出了高超的单色雕印水平。

宋元以来,出现了用木版水印作书籍插图,极为流行。

到了晚明,“饾版”和“拱花”等复杂的套版叠印工艺被广泛采用,木版水印在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现在所采用的这一套,也是沿用晚明的这一套工艺,只是技艺更加精细、复杂,对于中国画中水墨晕画,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木版水印分为勾描、雕版、印刷三大环节。

勾描是木版水印的第一道工序,先由画师分色定版,即把画稿上所有同一色调的笔迹分归于一套版内,画面上有几种色调,便分成几套版,然后按照分就的套数以墨线勾描在一张张很薄的雁皮纸上,并要把画面的深浅浓淡层次和笔墨情趣如实地反映出来。

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活儿,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绘画水平的画师来担任。

当年,画家陈林斋担任《韩熙载夜宴图》的勾描分版工作。为了减少对原作的损耗,陈林斋先对原作进行临摹,然后再以临摹本作为分版的母本。

这幅曾被人误为原作的临摹本后来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足见其逼真程度与艺术精妙。在临摹本的基础上,整幅作品分版达到1667套。

木版水印作品《小飞鹰》 徐悲鸿


木版水印作品《白菜》齐白石

木版水印的雕版环节与传统木版雕刻并无区别。先将勾描在雁皮纸上的版样正面粘贴到加工好的木版上,待版样快干时,搓去多余的纸,将版样上墨迹清晰呈现出来,即可以刀代笔,进行雕刻。

印刷是木版水印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决定成品效果的关键环节。由于《韩熙载夜宴图》尺幅巨大,1963年秋,先由技师王玉良试印了“管乐合奏”部分。

画卷的主体部分,由技师孙连旺从1971到1979年,历时八年印制完成。八年时间,所印数量不过35幅。

通过一个细节足以说明木版水印复制效果,出于对多年之后木版水印复制品与原作难以分辨的担心,荣宝斋特意在每幅木版水印《韩熙载夜宴图》的压角章之后,手书“一九七九年元月第一版三十五卷之某某卷”字样,并钤有“荣宝斋印制”的图章一方以示区别。

木版水印作品 《荷》 八大山人


木版水印作品《春长好》齐白石

近年来,现代印刷技术的升级迭代对传统复制技术形成挤压,同时因为特种纸张缺乏和经验丰富技师的退休,二玄社的古书画复制早已陷入停顿。

但是木版水印面对现代技术冲击却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木版水印最不可替代的地方在于同工同料,原作用什么纸什么颜料,木版水印就用什么,基本上把能找到最好的材料都用上了。

木版水印所用的传统矿物质颜料是有结晶的,跟油墨的质感不一样,现代印刷品无论技术多么高,也无法达到木版水印的效果。

木版水印作品《 富贵牡丹图》于非闇

木版水印是短版活,除去自身是一门印刷工艺外,它所完成作品的过程还是一个出版活动,算正式出版物,但与普通印刷又不一样,它印刷出版后就有一个编号,一旦成为出版物就存在版次问题。

手工艺制品都有数量限制,由于人工成本和工艺复杂程度等原因,版次短、数量少,有些还是限版印刷,其未来收藏价值会逐渐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