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对赌协议失败,95%员工遭裁员?

近日,网络上流传起老牌线上学习教育机构沪江教育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在脉脉等社交类APP中,有网友表示,本次裁员人数近千人,甚至有网友称,95%左右的员工均将被迫离职。而此举则主要因为沪江教育上市对赌失败,为维持运营所致。

沪江创始人伏彩瑞则在3月6日发表了官方声明,称不存在对赌失败一事,上市活动正在稳步推进当中。公司确有裁员现象,但是均为公司业务的正常调整,系针对亏损业务进行了优化整合。95%裁员更是不实之言。并表示已定位到谣言的传播者,在收集相关证据后,将对其就此事追究法律责任。

大型裁员,不容乐观

进入2019年后,有关沪江教育将进行裁员的消息就不断被曝出。在1月份,即有网友表示,在3月份,沪江将进行大规模裁员。而另外一位网友则晒出了一份来自沪江集团CEO、总裁办公室的通知。



在这份通知中显示,公司核心管理层集体大幅度降薪,高层管理人员则贡献出独立办公室以供业务使用,同时,组织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人事变动。种种状况似乎都说明了,沪江本身面临着进行大规模业务调整的紧迫必要。


3月2日,在职场社交APP脉脉上,有经过认证的沪江员工公开发帖表示,沪江突然进行了大规模裁员,“沪江突然裁员1000人,各个业务都有所涉及,一下子人少了一半。”该话题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烈讨论。



3月6日早晨,一张微信内的截图聊天则在各大社交媒体迅速传开。对话内容表示,“沪江崩了,全部裁员”,对赌上市协议失败,因而各部门员工全部被下岗,“所有高层都拜拜”。


与此同时,知乎上一位网名为“寂静之声”、自称于沪江Hitalk团队任职的网友也晒出了自己所收到的裁员通知。通知显示,demo课程已全面停止,所任职教师则被迫下岗。

对于这些状况,沪江官方回应称,针对亏损业务线进行优化与合并是为了改善业务基本面,绩效考核及岗位优化是公司常规动作,也是保证公司提能增效的必要举措,符合沪江股东、用户和全体员工的长期利益。

上市之路,道阻且长

沪江教育创始人伏彩瑞于2006年创办了沪江网、沪江日语及沪江部落。于2009年3月,成立了上市主体公司。其以社区起家,拥有近 18 年的教育技术行业发展经验。多年来,沪江累积注册用户高达 1.86 亿。沪江教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客户的积累无疑为其赢得了巨大优势。

根据财报数据分析显示,沪江教育的整体运行呈现出了以下几个财务突出特征:收入增⻓快(2年3倍),毛利高(约60%),销售费用高(连续三年超过100%),主营业务突出(其他收入/投资收入占比较少)。在营收方面,沪江目前主要依靠自有品牌课程。2017年营收5.54亿元,其中自有课程营收占比99.8%。其营收主要依靠付费学生人数与客单价的增⻓共同拉动。与此同时,净亏损持续扩大,近三年累积亏损达 12.4 亿,资金压力非常明显。

而在自有品牌课程发展的过程当中,沪江也面临着其他同类型线上培训教育公司的业务冲击,以及课程产品单一化明显、服务同质化严重的窘境。同时,产品较低的单价以及用户群体偏低的消费频率,都使得沪江在该领域的收入很难填补高额运营费用所造成的资金缺口。

CCtalk平台业务被沪江寄予厚望,但是该业务尚处发展初期,营收占比极低。从营收状况来看,其在2017年沪江的总体营收额仅占总体的0.09%,要想成为沪江新一轮的核心产品尚需时日。



从沪江目前的股权结构来看,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创始团队,⼀致行动人透过持股平台控制 61.3%的权益。皖新传媒、赛富基金、百度网讯等均为沪江的明星股东。


其融资也早已从2011年便开始稳步推进当中。在2011年3月份,即完成了A轮融资。


相较于融资历程,沪江的上市之路则可谓⼀波三折。早在2012年,创始人伏彩瑞就透露,沪江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2015年完成10亿元D轮融资时,伏彩瑞再次传递出登陆A股战略新兴产业板的信号,当时的D轮融资也被解读为是实际上的Pre-Ipo轮。

但是,战略新兴板被取消,挂牌新三板显然也不是沪江的最终追求。随着港股对内地企业释放善意,沪江和很多内地教育企业⼀样,走上了赴港之路。

同时,在相关的公开资料中也显示,沪江教育在此前的多轮融资中,以上海互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上市主体,与相关投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如未能按时在2018年底前完成上市发行,则须以回购价格回购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回购价格为投资价款加上按年息10%复利计算的利息之和。若对赌失败,则沪江必然要承受资金方面的巨大压力。



针对最近网传的“沪江对赌协议失败导致裁员”一事,沪江在3月6日发布了官方声明。在声明中,沪江方面并未给出明确的上市时间表,而是表示公司仍在上市进程中,资本市场发生震荡导致香港市场新股发行工作受到影响,之后沪江将根据国内外资本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IPO发行时间。

在多方压力之下,沪江上市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线教育,何去何从

就整个线上教育市场发展状况来看,学员总体人数在不断迅速增加中。从2013 年 8050 万人增长至 2017 年 1.56 亿人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7.9%。根据艾瑞资讯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了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增速仍会保持在16-24%之间。国内对于线上教育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的提升也是整个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大的浪潮发展之下,不同背景的参与者也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激烈。新东方、好未来、精锐教育等线下教育机构纷纷投入互联网热潮,在线教育企业多点开花。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产业巨头也纷纷重视起该模块的开发和拓展。整体来说,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竞争激烈的基本状况。市场集中度较低,还未形成某几家企业垄断市场的格局。

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当中,面临经营冲击的却绝非仅沪江一家。尽管线上教育总体发展趋势看起来较为乐观,但在发展过程中,各企业仍然面临着线上教育行业所存在的两个必然痛点,从而使得企业运行仍然风险颇大。

其一,获客成本高,“烧钱”营销特征明显。⼀方面,在线教育互联网的逻辑促使行业普遍处于“烧钱”跑马圈地,抢占流量高地的阶段;而另一方面,在线教育普遍成立时间较短, 品牌效应不突出,同时整个在线教育产品仍处于用户教育阶段,在线教育培训企业需要通过加大营销投入增强用户信任度。

其二,付费用户转化率低,变现能力有待提升。内容型在线教企虽然相较于工具和平台类在线教企拥有较强的自我造血能力,但是流量变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受到传统学习习惯和观念的影响,相较于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用户对于在线教育还处在⼀个意识培养的阶段,付费意愿低下,付费转化率较低。

由于获客成本高及付费转化率低,互联网教育企业每⼀个有效客户所带来的收入无法覆盖掉成本,导致在大多数互联网教育企业当中,收入越多亏损反而就会越多。

而且,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各细分领域加强整顿和管理力度,规范政策频出,监管迈入常态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政策不确定性的风险。

与此同时,在线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使其服务质量和课程效果很难把控,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口碑负面影响的可能。而在盈利过程当中面对着各种线上教育企业模式的激烈竞争,如何顺利构建健康的盈利模式对于线上教育公司来说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沪江等线上教育公司的发展模式中也可总结出一些普适的经验。对于线上教育企业来说,首先,必须继续加大基础互联网教育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提高自有品牌课程业务板块的市场领先地位和盈利能力,提升盈利能力;其次,在商业合作方面,仍需以开放的态度连接更多合作伙伴,积极打造教育科技生态系统,实现产业共赢;最后,企业也仍需继续投入提升品牌价值,提升公众对产品和服务溢价的认可。其中,课程与服务的独特性与质量保证是发展关键,而成熟的盈利模式则是长期运行发展的核心。

线上教育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先分得教育行业的蛋糕,打造适合自我发展的成熟商业模式,仍需要相关企业不断进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