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上竹竿”与“安车蒲轮”及其它

“鱼上竹竿​”与“安车蒲轮”,两码事咋放在了一块儿!感觉是“关公战秦琼”式的搞笑。“鱼上竹竿​”是指人不适合做某件事,逼他去做不现实,也用来形容在官场上难以升迁。“安车蒲轮”是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并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二者相通的都是官场上的事,落差是西汉的“安车蒲轮”PK唐朝的“鱼上竹竿​”,强行拉一块儿安的是什么心!

“鱼上竹竿​”说的是:宋代,有个文人名叫梅尧臣,字圣俞,世称他宛陵先生。梅圣俞博学多才,在写诗作词方面很有造诣。但是成名几十年了,他却连一个官职都没谋到,一直在乡下务农。时来运转的是到了晚年,天上掉馅饼了,一直以来与官场无缘的梅圣俞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聘请,让他参加编写《唐书》这个大工程。

接到诏书的梅圣俞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手捋胡须,百感交集,说不出是喜是悲。妻子对此也是冷漠对待,没对他抱任何希望。梅圣俞的颜面挂不住了,就自嘲地说:“现在才让我做这种事,和朝廷的一帮文人编写这本书,感觉就像猴子被装进布袋子里一样。”

十分了解梅圣俞的妻子笑了,对他说:“确实如此,像你这样的人,不是当官的料,像你这样的人要想在官场里混,就跟让鱼爬上竹竿一样,太难为你了。”梅圣俞听了妻子的这番话,却一下子把他的心结解开了,他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话虽如此,梅圣俞还是认认真真地领命前往。在编写《唐书》时,反而更加珍惜这件利在春秋的大事,他倾尽了自己的心血。当《唐书》大告​成功,刚呈给皇帝,还没等册封嘉奖时,梅圣俞却感染风寒去世了。朝廷内外听说这个消息,无不深表惋惜。

“安车蒲轮”是汉时流行的一种特殊礼遇,那会儿受到朝廷征召时,对有名望的贤士,多用安车,用蒲草裹车轮,减少震动,以示礼敬。安车,一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车。典源出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申公和枚乘。《汉书 ·武帝纪》:“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汉书·枚乘传》:“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

申公,即申培(约前219-前135),亦称申培公。今曲阜人,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之开创者。申公曾任楚国中大夫等职。汉武帝即位不久,赵绾向武帝推荐年已80岁的老师申公。武帝派人前往鲁国迎接申公。到长安后,武帝询问治乱的关键,申公说;“治理国家,不在多说话,而在多做事。”于是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参与研究有关兴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规章,改变历法及服装颜色等事。后弟子赵绾等因事案发而自杀。申公被免官遣送回鲁国。几年后,卒于家。

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枚乘所作的《七发》既奠定了典型汉大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首之作,在辞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吴王刘濞而显名于世,后离开吴王刘濞而成为梁王刘武的门客,于汉景帝时被任为弘农郡都尉。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被以安车蒲轮征召,可惜的是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约七十三岁。

主人公都出场了,有什么感觉呢!共同点都是大文人、老家伙,还坚持出来作贡献;不同点是申公和枚乘当过官,梅圣俞在“鱼上竹竿”前一直是布衣。不相干的两组人物硬是放到一块儿,笔者的感想有两点:一是积极的一面,不要为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抛弃理想,只要找到能发挥个人专长的位置,就放开手脚去干。二是消极的一面,人要自知之明​,照照镜子,一大把的年纪该退就退下来,让年轻人干。常人不是姜子牙80岁左右方才出山,人家是神。对否!请批评。(文/蔡驷 图/网络) (文/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