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善良,是人性中最大的勇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卡勒德·胡赛尼

卡勒德·胡赛尼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追风筝的人》是他的处女作,这本书一经出版便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后被梦工厂改拍成电影。也因作品的广受好评,他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卡勒德·胡赛尼以“风筝”为主线,勾勒整个故事的走向,一只风筝洞见的善良和救赎之路。

《追风筝的人》故事情节并不难理解,主人公阿米尔从童年、少年、到中年由风筝引发的一段心路历程,也是一段由风筝隐喻的成长之路。

这本书读下来,前半部分主人公阿米尔给人的感觉简直糟透了,是一个不可原谅的,不能交的朋友,好在结局终于逆转,明白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的含义。

就让我们通过“风筝”,探寻藏在人们身后“善良”的所在,解读为什么说善良,才是人性中最大的勇气。

01、【人性的勇气】善良,不是谦卑,是信仰在发光,是真情在流淌

阿米说,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用镜子反射光照射邻居家,用胡桃射狗,都是阿米尔的决定,但全是哈桑一人承担。

卡勒德·胡赛尼从这里就已经埋下伏笔,阿米尔从小就不懂得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承担,哈桑的一味袒护,早已把善良的路封死,看似是哈桑的错,归根结底,是阿米尔丢失了承担的勇气。

勇气很重要吗?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勇气吗?简单来说,勇气是一个人的意志锻炼过程和心理素质结合形成的一种状态。

就勇气来讲说,勇气也是一种性格的体现,一种骨子里的气质和后天的选择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经历过的许多事都必须提起勇气,一个人分床睡,第一次独自上学,第一次求职等等,都需要勇气支撑我们去探索未知。

哈桑的勇气,是独自承担后果的优质品质,哈桑一切从阿米尔出发,为了保持阿米尔的听话乖巧的形象,哈桑把一切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说起来很容易,做到,真的需要勇气。

小学课本上,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小女孩因为失血过多,需要输血,护士问了当时在场的一些小朋友,希望他们可以帮忙。


很多小朋友都害怕了。没人敢出声。一个小男孩举起手来,当时针管扎进他瘦小的胳膊时,他流出了眼泪,所有人都以为是他害怕疼。


后来,护士了解到,原来小男孩以为要把自己的血抽干,来救小女孩。知道自己不会死,小男孩咧嘴笑了。

这个小男孩,在生命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气,足以让我们感动。这里的勇气,不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冲动,而是善良心灵下的一种信仰。

相反,我们看到了阿米尔的虚伪以及不诚实,终于开始了让他背负了一生无法救赎的罪责。

我们终究,要学会让自己变得有勇气。

【为你,千千万万遍】骨子里的善与恶,全在一念间

风筝大赛结束后,哈桑去追风筝,收到了阿塞夫的欺负,阿米尔本来可以选择做个善良的人,这次,依然被内心的恶魔占据。他想起了阿塞夫的话: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

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心,让哈桑成为了他的牺牲品。

卡勒德·胡赛尼在此处设计的十分巧妙,他没有按照一个反转的结局去安排,反倒让主人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深化救赎之路的难行。



阿米尔为了一己私利,放纵心中的恶一再显现,他不断的告诉自己,哈桑不是自己的朋友,不过是个奴隶,本就是该背负一些责任的。自己做的只是大多数人都会做的事情罢了,阿米尔一次又一次为自己的软弱找了理由。

这也再次为下文做足了铺垫,哈桑不仅没有提到这件屈辱的事情,反而被栽赃拿了钱,不得已和父亲离开了家。

阿米尔的罪责更加深化了,哈桑的人性至善,把阿米尔的坏表现的淋漓尽致。

每个人都有可以选择的路,是魔是佛,全在一念间。

【善良,是内心最闪亮的光】终其一生,都在背叛和救赎中找到自己

阿米尔的一生都在索取,都偏离了勇气,从第一次让哈桑背黑锅,到风筝大赛看到哈桑被欺负的临阵逃跑,再到后来的栽赃陷害,阿米尔的一生都在背叛用真心对待自己的哈桑。

相反,哈桑的信念,一直把阿米尔当做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

当最终友人故去,面对哈桑唯一的儿子,阿米尔开始了救赎之路,起初,阿米尔走的很艰难,不情愿,在重回故土,再次遇见阿塞夫的暴虐,重施当年的诡计后,阿米尔内心的善良终于被点燃,他知道,这一次,是真正的成为好人的路,一条关于救赎的路,他要带走这个男孩,哈桑唯一的儿子。

小说的大半部分都在用阿米尔的胆小、懦弱、卑劣性格构架文章的结构,用反衬的手法叙述了哈桑的善良,为大结局幡然醒悟做了一个稳健的铺垫。

人,终归要有一条需要我们勇敢追寻的路,哪怕,来的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