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悬权而动”,就不可能成功;“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孙子兵法》是一部战略智慧奇书。整本书充满着战略全局观。孙子认为领导者一定要统揽全局,一切从全局出发,做到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才能占据先机,获得优势。

《孙子兵法》在军争篇中提出了“悬权而动”的精辟论述。这个观点也是孙子军事理论的精髓。所谓“权”,是指秤锤。称量物品是靠秤锤去平衡物体的重量。“权”会因为物体的改变,而发生位移。在这里孙子用“权”的变化来强调统揽全局,权衡利害关系。

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已做好伐商准备。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周武王聚集了八百诸侯,在孟津举行的大规模观兵。通过此次观兵,周武王发现了一个重大风险,其中有几个大的诸侯国没有前来参加。于是,周武王决定暂时放弃伐商计划收兵回京,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次历史性的决定,是武王从全局考虑而决定的。也正因为这次统揽全局的决定,才会有后来的武王伐纣。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符合利益的事就努力去做,不符合利益的事就不做。但是,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体。“悬权而动”,统揽全局就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人士必须要具备的修养。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兵入主咸阳。按照事前楚怀王与诸将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理应为王,成为天下共主。但当时刘邦的实力非常小,而实力强大的项羽对王位虎视眈眈。最后刘邦在樊哙、张良等谋臣的建议下选择了退出咸阳。这是刘邦着眼大处,从全局观思考问题的一次战略性撤退。这次撤退也证明了《孙子兵法》“悬权而动”的正确性。

“悬权而动”是兵家致胜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人人生的考量坐标,那么在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我们又究竟要有怎样抉择呢?

第一, 必须理性地分析问题。

不能盲目臆断,要在安全自控,且不能在非理性的情况下做出“悬权而动”的决定。

第二, 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思考判断问题。

想法再怎么完善,也不如看清形势了解现状重要。因为情况发生变化,利益就会相应发生变化。 所以,“悬权而动“是一个理性慎重的决定。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21年,一场决定秦帝国命运转折点的会议在咸阳城召开。在这场宫廷会议中,以承相王绾为代表的六国旧势力,坚持国家应该实行分封制,以保证各方的利益。而以廷尉李斯为代表的秦国本士势力,则反对分封制,要求实行郡县制。面对各方的争执,赢政出于统揽全局,最终选择了秦国本土一直行之有效的郡县制。从此中国古代进入了帝国时代,历史也证明了赢政这一次不是率性的豪赌,而是一次英明的决定。

善于从全局角度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对每一场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判断事物的全局观出错误或失误,那整个事件一定是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