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前街旧时是嘉兴县治所在地,且公元938年即有。

旧时,嘉兴有两条冠以“县前”的街。一条在集街的东首,过西埏桥的延伸段即是;一条在集街的西首,与集街的延伸段天官牌楼相交。


1


两条县前街的出现是有原委的。

明清以前,城市里的街道以坊巷来命名。明清以后才有街弄名称,而街弄也大都沿用所在地的坊巷、建筑名称。县前街,顾名思义就是在县治前的街道。

事实也正如此。集街东首的县前街在嘉兴县治的旁边,东西向的道路;集街西首的县前街在秀水县治的前边,是南北向的道路。两条县前街的出现是有先后的。

《光绪嘉兴府志》卷六“公署”记载:“嘉兴县县治在府治东北二百步。五代晋天福中,升县为州,即县治为州治,别建县治于此。”县治者即为县衙,县官办公的地方,故府志中以“公署”称。

这是说在五代后晋天福中,因嘉兴县升为州,原嘉兴县治改为州治,而县治择地另建在“府治东北二百步”。

一直以来,嘉兴子城是府治所在地。“府治东北二百步”即旧时县前街北侧,现中山路原嘉兴县委党校的位置。

原来,集街东首的县前街旧时是嘉兴县治所在地,且公元938年即有。

2

县前街一直是嘉兴最繁华的路段。旧时,它的东边有风光秀丽的天心湖、孔庙,西边是一条叫“大落北”的市河(也因此改称县西河),南有苏小小墓、洲东湾等胜景。民国时期,嘉兴县法院设于此,1949年后,这里成了中共嘉兴县委党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局将荐桥街、县前街、集街、天官牌楼统称中山路,从此集街东首的县前街不复存在。

集街西首的县前街出现就要晚得多,因秀水县衙而得名。

《光绪嘉兴府志》卷六“公署”:“秀水县治,在府子城西北一里。明宣德五年吏部员外郎李亨租地建公庙厅宇。知县赵忠始建。其制略如嘉兴而无谯楼。”看来秀水县治在明宣德五年才有,依嘉兴府治的式样和规模而建。

据《万历秀水县志》卷之二“建县志”“公廨”记载:“县治在府治子城西北一里爽溪东,宋仁寿寺址。宣德四年,大理寺卿胡概以地广赋繁,请析西北境为秀水。”

《嘉兴市志》记载得更详细:“明宣宗宣德四年,浙江巡抚、大理寺卿胡概以嘉兴府属嘉兴、海盐、崇德三县‘地广赋繁’,奏请朝廷增设新县。经批准,于五年分嘉兴北部为秀水县,东北部为嘉善县;分海盐东北部为平湖县;崇德县东北部为桐乡县。”

原来出现秀水县是因经济原因。明代是嘉兴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史称这一时期“饶稻禾、蚕桑、织绣工作之技,衣食海内”,“生齿蓄而财货阜,为浙西最”,并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于世,于是“国家财赋之所由出”。

集街西首的县前街是直对秀水县治的。旧时,秀水县治的南大门对着一座被称为“县桥”的小桥。这座小桥横跨在由爽溪分流向东的小河上,过了桥才是县前街。

县前街西侧古时是嘉兴府孔庙,民国时期是浙江省立嘉兴中学,1949年后这里成为中共嘉兴县委及县政府所在地;东侧古时靠天官牌楼处多为民居,有名的建筑有诸家老宅、钱家老宅,其中诸家老宅毁于抗战早期、钱家老宅毁于城市改造,它的北边为桑地菜园。

这条县前街至今还在,只不过它已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的“丛林小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