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11果然遭到群嘲,而富士康才是真的尷尬

蘋果11發佈後,果然遭到了群嘲!喬布斯看了可能都要坐不住了。現在又深陷"血汗工廠”?蘋果11降價的喜訊都沒蓋住的暗訪報告,蘋果同製造合作伙伴富士康使用大量臨時工違反中國勞動法。針對這份調查蘋果和富士康都給予回應,但公眾的反應並不滿意。而在這個事件中顯然有“前科”的富士康備受關注。畢竟曾經富士康就是“血汗工廠”的代名詞。作為全球知名的代工廠,富士康應該說是在罵聲中成長起來的。

富士康的“前世今生”

富士康是1974年,郭臺銘在中國臺灣成立的。啟動資金9000美元,約為7.5萬人民幣,這在當年的物價下可以說鉅額啟動資金了。

創立之初起名叫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主要就是生產黑白電視機塑料部件的一家低端製造商。不斷探索新的領域,提高磨具精密度,成立化學電鍍部門,連接電腦進入PC領域,讓富士康發展迅速。

而真正讓富士康做大做強的是,80年代末來到中國大陸,探索建廠的可能性。

而當時進行磋商的還有眾多知名外企,包括摩托羅拉、西門子、飛利浦等。最終富士康成了首批。入住深圳寶安區的工廠。

1991年在中國臺灣上市後,1992年深圳黃田廠開幕。1993年深圳寶田廠開幕。1996年深圳龍華科技園開始建設。而堅持在大陸發展的富士康,迎來了高速發展的30年,成為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

而蘋果、惠普、惠普企業和思科,這四家美國企業為富士康貢獻了50%以上的營收。富士康可以說是,對中國內地工廠和美國企業高度依賴。國外媒體曾表示:富士康在電子行業的崛起令人感到震驚。但是郭臺銘之前在深圳曾表示,“富士康在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而這樣令人震驚的中國奇蹟還有很多。

“錢”途未卜的富士康

對於富士康來說“成也蘋果,敗也蘋果”。富士康最重要的客戶就是蘋果,隨著蘋果全球銷量的高速增長,富士康搭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數以百萬計的蘋果設備從富士康走向全球。但不可忽視的問題是,雖然營收強勁,毛利率卻在下降。而更嚴重的是“血汗工廠”的帽子扣到了富士康的頭上。

“血汗工廠”這個詞最早也是出現在美國,指壓迫工人,迴避工人利益,只有嚴苛的冷血制度。而現在提起這個詞就會讓人想起富士康。

從2007年開始,富士康非正常死亡的員工達13例,僅2010年不到5個月的時間,就有10多為員工選擇自殺這種極端方式離開世界。有一部分員工經歷12小時的通宵夜班,而大多是10小時工作制,兩班倒。而被領導罵也是常態。高壓的工作狀態,單一的生活,被機械化的工人卻領著微薄的薪水。這都是富士康展現出來的“血汗”。經歷過至暗時刻,富士康在改變。

現在一篇暗訪,卻又劍指違反勞動法。蘋果針對“指控”,回應裡充斥的尊重、公平,並表示大多數指控與事實不符。否認大部分,承認無關緊要的小部分。真是“聰明”。這套回應將自己摘得乾淨,意思就是該做的我都做了,加班都是他們自願的,而且我也給錢了。相較之下富士康回應還略顯真誠,表示有加班,但是公司指導方針可不是這樣的。可是對於調查報告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隻字未提。

不知道這次事件郭臺銘又該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