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小说集——苏珊·桑塔格《中国旅行计划》



文 | Dove

苏珊·桑塔格的作品多次让我望而却步。这次给自己下了军令状,就是要把这本薄薄的《中国旅行计划》读下去。

苏珊可以算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很大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在国内这个称号挺不受待见的。

这本书收录了8篇“小说”。说实话好几篇我咋看还以为是随笔。苏珊·桑塔格也是那种“话不好好说”的作家,一段话、一个场景可以拆得七零八落的,非常跳脱,意象繁多,形式独特多变。



这可能就是她的独特风格,对不熟悉她的读者来说很不友好。当然,翻译也要背锅。。。





这本书的书名,源自这本书的第一篇《中国旅行计划》。

散文?意识流?草稿?诗集?……

反正看了很多遍还是看的不是很懂……

这种 “意识里散文” 真的很难懂哩。

作品里走马观花的列进去了很多意向。宣纸字画,最高领袖,食物,洗衣房(?),穿着,文字,绘画……

然后好像就碰到了一堵墙。

然后就没了。

╮(╯▽╰)╭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主人公是一个艾滋病人。

故事在他的朋友们的视角中展开,从这些朋友们的呓语般对话里,才慢慢把这位艾滋病人的全貌展示出来。

这篇小说的特殊的叙事形式很有趣,甚至于超过了内容本身,也是最吸引我的一个点。

整部作品呈现的是一种混沌无序的状态,而且没有一丝多余的、主观的阐释,却达到了另一种效果。这让我想起桑塔格另一部作品——《反对阐释》。



最震惊的一篇是——《假人》。

一个想要逃离生活的男人,却又不忍心伤害到他的家人。于是他做了一个假人替代他。

第一个假人爱上了他的女秘书,他又做了第二个假人替代第一个假人。

第一个假人和女秘书私奔了,第二个假人成功替换了第一个假人,也替换了真人的生活的一切。

真人与假人,还不如说是本我和自我的一次思想实验。或者说第一个假人、第二个假人,就是真人世界的两个平行宇宙。

至于对自由的追寻,我看倒是其次了。



这篇《朝圣》,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还是文学评论?

真不好归类,不过桑塔格的作品就是这么不走寻常路。

1947年12月的一天,托马斯曼在书房会见了年仅14岁的苏珊·桑塔格。40年后,已经是著名作家的桑塔格,以此经历,写了这篇《朝圣》。

这段朝圣之旅,不仅是文学之旅,也是她的成长之旅。

“那时我觉得自己是个成年人,但又被迫生活在孩子的躯壳里。后来,我又觉得自己像一个有幸生活在承认躯壳里的孩子……

四十年以后,我还是像在漫长而累人的旅途上的小孩子一样,不停地问着 '我们到了吗?' 我没有获得过童年的满足感,作为补偿,我的前方总是呈现着一条满足的地平线,敬慕的喜悦载着我不断地向他前进。”



这篇《美国魂》记录了 “美国梦” 的另外一面。

《美国魂》里不再是那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断奋斗的“美国梦”,而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对自由的向往——身体解放,性自由等等,跟那个年代的背景是一致的。

故事讲述了女主逃离家庭,卖淫,独闯美国,最后回归家庭的故事。

作为女权主义扛把子的桑塔格的这篇带着“女权”烙印的作品,我觉得还是很深刻的。她不仅是在作品形式上、文学艺术上进行了深刻挖掘,这篇作品还是读出桑塔格对 “美国魂” 的失望。



另外三篇文章——《心问》、《宝贝》、《没有向导的旅行》,也是很优秀的作品。

(这本集子里我比较不认同的反而是那篇同名作品《中国旅行计划》)

桑塔格的作品有些极端,大概属于现代主义走的比较远的那种。读她的文字就必须全神贯注、不受打扰,稍不注意一出神,就跟不上她的杰作了。

当然,比起她的文学作品,我还是更推荐她的文学评论。

Dove,老去的80后,冒牌文艺中年。公众号ID: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