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的书法艺术

研究古文字的书籍,一般都不用排版的方式印刷,而是手写。手写的字,大多只具表达文义的作用,但有的还兼具备书法欣赏的功能。王国维的书《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就是这种手写的书,其手写的文字,除具表达文义的作用外外,尚有书法欣赏功能,请看图1。

图1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是图版,题名“姬佛陀类次”;第二部分《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是对图版中甲骨文字的考释,题名“海宁王国维”。图1就是考释部分的开头之处。这何异于小楷范本。早就听说王国维的学问很大,看到此书手写文字的高超书法艺术,更增加了对此人的崇拜。他的这本书是何时何处写的?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静安先生同罗振玉一起避居日本。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主持《学术丛编》。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17年底,北京大学蔡元培托马衡与王国维联系,欲聘其往北大任教。经与罗振玉商量,1918年给予回绝,并任仓圣明智大学经学教授,撰《经学概论讲义》。哈同的一座私产爱俪园,当时一般称其为哈同花园,是上海的充满诡奇和神秘色彩的近代“大观园”。大管家姬觉弥(我不知道《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图版,题姬佛陀类次,姬佛陀是否就是姬觉弥?不过在《爱俪园梦影录》中,据李恩绩亲见,是王国维自己类次的)在园子里开办仓圣明智大学和女学,还有广仓学宭、广仓学文会、广仓学古物陈列会等,并印刷《广仓学会杂志》。广仓学宭的主要成员就包括当时已为学界所熟知的王静安先生。从《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一书序言的末款来看,“戬寿堂”就在爱俪园之内。爱俪园所藏甲骨,对于静安先生的古文字研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书作于王氏居爱俪园期间,具体为1917年,时年41岁。

李恩绩著《爱俪园梦影录》一书中对王静安先生的描述是这样的:

一个不很高大的身材,面孔也瘦小,牙齿有点獠在外面。常穿着当时通行的法布袍子,罗缎短袖马褂。后面拖了一条短辫子。冬天他戴上一个瓜皮帽子,或者穿上羊皮袍子。但他没有比羊皮更高贵的皮衣。他的衣式不很时式,也不很古板,但很整洁。他的近视眼镜是新式的。他也会抽香烟。总之他的物质生活,是很随随便便,决没有一点遗老或者名流的气味。看去有点像旧式商店里的小伙计。

李恩绩的书中对王静安先生的为人也有描写:

他对人不很会讲应酬话,更不会客气。假使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假使说是“靠不住的”,那个人无论找出一些这样真实证据的话来,例如色泽的如何古雅,青绿的如何莹澈,文字的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著录。将这些话提供给他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是“靠不住的”四个字答复,也不附和人,也不和人驳难。

有时姬觉弥要和他解决一个字义,他只嘻嘻的一笑,或者有机会更跑远一点。他感到和这位“小学大师”学问的途径有点不同,所以不肯多非难,免得引起无聊的误会。

他的这种严谨、认真和不肯附和于人的治学态度,也影响到他的教学。王静安先生刚从东洋回来,在尚未开始编书之前,请他在学校里上课。因为他不肯高谈阔论,也做不出噱头来,所以不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作为对比,仓圣明智大学有位郑琴师,这位琴师技法一般却颇喜讲琴理,虽然是极普通的琴理,“出于郑琴师之口,入于姬觉弥之耳,似乎比康德从‘实理批判’发展到‘纯理批判’,还奥妙十倍。”园中还有一位绰号“大藏经”的绍兴师爷,“大藏经”喜欢吹牛,常把《洗冤录》上的事情,说成是自己经办的案件,还自吹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皆在腹中。但是大家却记得他做过一首没有成篇的祝寿诗,他这首诗虽然仅仅做了一联,却还有人传诵。因为罗迦陵(哈同的妻子)是七月初七生日,他这一联诗正是描写七夕的景致。诗句是:“天上鹊桥银汉白,人间马路电灯红。”而诗句没有完篇的原因是,他的同事们未免“少见多怪”,听到“马路电灯红”,忍不住哄堂大笑。于是他的诗兴再也鼓不起来了,所以没有完篇。

了解过王先生的为人处事,再回到图1上来。这里考释了两片甲骨。所谓考释,就是有考有释。释就是把甲骨文用现行文字翻译出来,考就是作种种的说明与考证、论证。第一片有释无考,第二片有考有释,先释后考。被考释的两片甲骨见图2。

图2甲骨拓片

印在该书图版部分的拓片,似乎不太清楚,现从《甲骨文合集》中,提取出相同的两片(32120、34187片)并列在一起。这两片甲骨,王先生只释出了其中的主要文字,边边角角还有少量的字与符号。在胡厚宣主编的《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对于这些都一一释出。

两片中的几个“三”字,是兆序,先刻上去的。同后刻的卜辞文字内容无关。

我们现在再看图3,

图3 选字

这是从图1中选出的几个字,略事放大,作了反色处理。我们看,像不像字帖?再细观其用笔。“六”字的横笔,起笔笔锋在藏露之间,下笔本不重,稍作运行又轻轻提起,使笔画欲断还连,到了末端,重按,做了运毫的动作再回锋收笔。使这一横首尾的粗细和藏露产生强烈对比。“土”字的下横也有此类对比,但含蓄得多。“九”字的折笔,弯折处的“肩膀头”坚实有力。末端的钩似颜鲁公。“牛”字竖笔末处悬针,“卜”字之竖为垂露。“辞”字中之倒三角的折笔,其起笔为横,此小横细、润、劲,惹人喜爱。其右边的“辛”上点圆润,下竖由于是全字的结束之笔,稍作粗壮处理。“春”字的“日”开口秀气,内小横不满。全字的末笔,捺画含蓄。较之“春”字,“秋”字的捺开张,但不是怒张。不过其位置再高一点的话,可能会更好。

这些字是在什么环境下写成的呢?他不是在有意进行书法创作那种只写少字数的书法作品,而是在写一整部书啊。这就是说,他的书法功底已经内化到他的综合素质里面去了。我们看到的这些精彩的作品,不是他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的结晶。我们读王先生的书,既能增长甲骨文知识,又能欣赏到赏心悦目的书法,我们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