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新董事长谈“观心”


观心,是佛学中常用的一个词语,指的是佛学界进行人生修炼的一种基本方法。佛学各派以及众多佛家高人积累了很多“观心”的具体方法和“心要”,内容十分丰富。这里我们介绍一些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便于大家获得入门体会,然后讲讲通过“观心”,对我们营造美好人生产生哪些作用。

一、观心的来去、有无,知心本空。

内省静观自己的心灵活动,审视心从何来(即意念从何来),能到何去,这样久久追踪,渐渐明白心无从何来,也无从何去,也并无所住;心没有实体,也没有实相;然后渐渐使“心中”堆积的东西与“本心”分别开,最后知道,心原本是空。正如婴儿之心。

这一过程对美好心灵的营造具有基础意义。因为要营造美好心灵,先得对心灵的本来面目和真相有所了悟。这就像要建高楼大厦,得先勘测地质结构一样,是一项基础工作。


同时,观心的过程,也有较高层次的意义,那就是了悟“心即是佛”这一至深又至浅的佛学原理,并将其运用于人生。应当知道,佛学不仅主张众生平等,同时也认为“众生”与“佛”是平等的。“悟了是佛,不悟是众生”,“众生本来是佛”,“迷时是众生”,“悟了便是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佛是觉悟了的人,说到底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之所在,因而是人生的一个价值目标。并且,人人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一个完全彻底觉悟了的人,也即成佛。这与营造美好人生不仅不违背,而且,恰恰是一致的。

另外,观心的“本空”,易于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学色空观,为进一步明悟人生的大道和真谛打下基础。由此可知,“观心”是重要的,基础的,不容忽略。

二、观心的喜怒哀乐,观心之所想所念所欲,知心究竟为谁所缚。

人在“心动”的时候,更当静观本心。当喜怒哀乐袭上心来时,应当及时内观自己,看看心里面发生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例如观“喜”从何来,观想“喜”会到哪里去,观想“喜”去之后将会留下什么,心会怎样转变,同时,观审生起“喜心”的各种因缘(原因、条件)。看看这些因缘是否将会长存,如果这些因缘一旦离去,将会在“心”中引起什么样后果。需知,所谓因缘总的讲乃是指各种相关条件的临时依存关系。它的特点就是无常,各种条件中,如果有一个条件失去,整个依存关系也可能就此开始破裂,或者,原有条件未变,但又有一个新的条件参加进来,也可致原有依存关系的离散瓦解。以爱的喜悦而论,生活中一些似乎偶然碰到的事情,例如某天,家庭一方回家太晚,就有可能导致“喜悦”条件的转变,如果发生争执,事情朝着不妙的方向发展,就会进一步瓦解原本带来“喜悦”的那些因缘。再进一步,别的因缘又开始发生作用了,例如一气之下到歌厅舞厅饮酒、跳舞,新的因缘进入了生活的视野,一切都变了。然而“心”在这些过程中都发生了些什么,承受了些什么,留下了些什么,这都是值得用“观心”的方式去加以审视的。

一般而言,在没有达到对人生有所彻悟的阶段,人心总是被无常的因缘所系缚的。所谓系缚,就是捆绑。没有觉悟的心,总是在各种来去不由人的“因缘合和”的捆绑和驱役之下,受尽折腾之苦的。所谓“伤心”、“痛心”、“醉心”、“心被带走”、“心已死了”,谈的就是这种状态。这些都是“无明”导致的,同时,这些也都是可以“解脱”的。正因为有系缚,所以才有解脱。

用同样的“观心”方法,我们还当“观怒”、“观哀”、“观乐”,观一切心灵中发生的事,看它们何来、何去、何因、何果。看它们怎样构成了对“心”的系缚,怎样完成了“牵肠挂肚”,怎样做到了“撕心裂肺”以及怎样迷住了“心窍”,怎样影响了人生等等。

总之,在自己人生的因缘聚散、因缘合和中,观“八苦”与“心”的关系,观“心”中的“九结”、“十使”。最好每日都有一定的时间来做“观心”这一课,久久坚持下去,终有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