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美國年輕人走進病房後48小時內病故?軍隊專家:無法解釋

4月6日晚,主持人白巖松在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節目中,連線援鄂軍隊前方專家組組長、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專家劉又寧,就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進展、軍方診療方案和衛健委第七版診療方案有何區別進行解讀。

軍隊專家:發現個別健康人攜帶病毒

白巖松問到,疫情暴發以來,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已“迭代”七版,而軍隊診療方案也發佈了兩版,雙方有一致之處,同時也有細節上的不同。軍隊診療方案中為何不稱其為“新冠肺炎”,而叫其“新型冠狀病毒病”?

劉又寧表示,首先,國家的診療方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軍隊方案主要參照國家方案制定,但在學術上,軍隊的方案有不同觀點。在名稱上,“國家方案”把它叫做“新冠肺炎”,我們(軍隊方案)是叫“新型冠狀病毒病”,沒有叫肺炎。

理由很簡單,但也是很充分:第一個理由是,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沒有肺炎,就是相當於國家方案中的輕症病人,它的定義就是沒有肺炎。所以,好多病人沒有肺炎還叫肺炎,這個不合適;第二個理由是,新冠病毒不僅僅侵犯到肺,它侵犯到全身,有好多臟器也受累,也逐漸在肺以外發現病毒。

最典型的,是在屍檢的時候看到脾臟、骨髓、淋巴結的受累最嚴重,甚至很少能夠找到正常的淋巴細胞,這就提示它的細胞免疫功能不是一般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下還稱其為肺炎,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稱為“病”或者“綜合徵”,可能會更好一些。

劉又寧繼續說,英文和中文中對於該疾病是兩種叫法。“英文我們承認WHO(世界衛生組織)的‘COVID-19’,但中文我們還是叫‘新冠肺炎’,我覺得不是很合適。我個人認為,在大眾媒體上,大家都叫習慣了,還可以叫新冠肺炎;但是在學術文章上、官方稱呼上,我個人認為應該改成世界統一名字。對於疾病的本質,有一個全面的、確切的反映。”

軍隊的診療方案中,強調抗體的“金標準”的檢測。劉又寧表示,首先肯定核酸檢測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但核酸檢測的本質只是發現病毒在哪兒。病毒有沒有活性,有沒有傳染性是不知道的。嚴格來說,核酸檢測陽性並不證明就是感染。隨著疫情的延長,實際上我們已經發現了個別健康人是攜帶病毒的。

抗體是病毒肯定在那兒,而且引起全身的反應。所以抗體增高,說明宿主確實是有感染了。當然抗體有IgM和IgG。IgG這種抗體產生得比較晚,但假設兩週以後有四倍的增高或者四倍的變化,這個病人是能確診的。這種診斷是別人推翻不了的,所以我們把這種診斷稱為“金標準”。

但是這個診斷也有缺陷,它往往是回顧性的,發病兩週後才發現。因此核酸檢測還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有美國年輕人48小時內病故?軍隊專家:沒法解釋

白巖松提問說,在軍方的診療方案當中提到的易感人群,19歲以下只有2.1%,為何要關注易感人群,你們是建立在怎樣的調查的結論的基礎上?

劉又寧表示,這個不是我們自己的研究結果,是我們國家CDC的流調(即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當時發表這個文章的時候,已經有4萬多病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樣本,這樣統計起來就不會有偏差,對這個疾病一般的易感人群(問題)很重要,老年多發,結果是病死率高,這個老年本來我們並不是很老年的社會,這跟人口結構是不一致的多發,特別是19歲以下年齡組只有2.1%的發病,並且9歲以下的兒童幾乎沒有報告過死亡(病例)。

他表示,有的專家認為這跟兒童對病毒的暴露有關,這我是不同意的,雖然兒童不經常上街,但這個病他有家庭聚集發病,一家幾口都得了,如果是家庭發病的話,兒童是最易受到攻擊的,那麼本質上就應該是病毒對不同人群靶細胞的親和力有差別,才會造成這樣。當然,在SARS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規律,這個病毒畢竟比SARS有80%的相似度,也表現了這個規律我覺得可以理解。

但是,這兩天我又看到在紐約一位華人ICU主任,他報告說在紐約有不止一位年輕的病人自己走進病房的,但是48小時之內就病故了,這個我沒有辦法解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是非常少見的,美國為何能出現這種現象,是病毒有區別?我們不知道,大家關注一下就可以了。

聲明:智慧煙臺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私信聯繫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