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人辈出的河东五大名门望族,你都了解吗?


孕育历史 名人辈出的河东五大名门望族

■贠创生

  运城古称河东,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山西省南部,中条山横穿其中。在中华民族历史形成及发展的长河中,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瑰宝,开创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和推动华夏文明的栋梁之材。特别是以闻喜县裴柏村为主轴的河东闻喜裴氏望族,世居河东汾阴(今万荣)的薛氏家族,祖居河东解(今永济虞乡一带)的柳氏家族,世居河东龙门(今河津)通化(今属万荣)的王氏家族,世居夏县涑水乡高侯里(今小晁村)的司马家族等。

  

  河东闻喜裴氏望族


  这一家族起始于东晋,兴盛于隋唐,衰落于宋初,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是非常独特的名门望族。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使节25人,皇后、太子妃、王妃8人,驸马20人。另外还有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外交家等等,可谓代有豪杰、茂郁如林。在59人的宰相中,属于汉、三国有裴羲、裴茂、裴潜、裴绾4人;两晋有裴秀、裴楷、裴頠、裴邈、裴宪、裴道护、裴昶7人,南北朝有裴延俊、裴粲、裴祖祉、裴炯、裴良、裴邃、裴衍、裴询、裴敬猷、裴泽10人;唐代先后有裴矩、裴寂、裴炎、裴胄、裴行本、裴谈、裴居道、裴泰、裴世举、裴孝源、裴耀卿、裴乔卿、裴遵庆、裴元质、裴光庭、裴冕、裴藏烨、裴堪、裴均、裴垍、裴度、裴休、裴澈、裴公尹、裴陟、裴枢、裴坦、裴贽、裴万顷、裴识、裴行俭、裴京椽、裴璩33人;五代有裴迪、裴皞2人;宋代有裴济、裴宜、裴定3人。而最有影响的是唐代宪宗时的名相裴度。唐宪宗于元和元年(806)执政,时值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王室苟且度日,国家统一有名无实。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为帅举兵叛唐。至元和十二年(817),唐宪宗王朝为讨伐淮西之役历4年不克。危难时刻,裴度自请督师,宪宗令其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兼淮西宣慰处置使。裴度亲临淮西督战,并于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擒吴元济,一举平息了叛乱,结束了唐宪宗王朝十年割据的局面,出现了自唐肃宗以来前所未有的统一,史称这一时期为“唐室中兴”时代。


  除裴度外,裴氏的那些政治家们,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办了很多好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也给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等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如三国时曹魏政权中的重要朝臣裴潜,官至相国,兼任尚书令。魏明帝时,裴潜结合当时朝政官场不正之风的现实,提出了考核各级官吏的标准,对明帝整肃吏治,起到了一定作用。他历任三朝,始终清廉自守,曾各地为官,多次调任,但从未带过家室,妻子一直以编织藜蓖为生,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官位显赫,权高位重,而从不为其亲属谋取私利,同胞兄弟都还是居家事农,有“群弟之田庐”之誉。他年老因病至临终时对家属“遗令俭葬”,受到朝野的称赞。裴侠,裴潜九世孙,西魏大统十二年(546)任河北郡守,任上“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惟菽麦盐菜”,离任时“一无所取”,离任后“吏民莫不怀之”,清廉勤政爱民的风范,朝野上下心服口服,称其为“独立使君”。裴侠官至北周孝闵帝执政期间户部大夫和工部大夫,任内,他忠于职守,严惩贪污腐败,树立了“清廉严政”的名声。他恪守“清廉是为官之本钱,节俭是立身之要基”的原则,并践行一生,故流芳于史册。裴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曾任至户部侍郎,后离京长期主执地方政务,每转迁一地,都要使当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他在河南尹任内,“不屈附权贵”,秉公执法,体恤百姓,为政数年使“河南大治”。他在范阳节度使任内,为官清廉,主持公道,严明法纪,和睦各族,给边陲地方百姓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接任太原尹时,唐玄宗赠紫金鱼袋,亲自为其饯行,并赋诗褒奖“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后又调京授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因洁身自爱,曾被奸相李林甫加害,一贬再贬,但他仍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了各种方式的斗争,终以清明治理留芳于世。


  另外,河东闻喜裴氏望族中,西晋地理学家裴秀撰《禹贡地域图序》,提出了编绘地图的科学方法,并据此指导其他图的绘制工作,这就是著名的“制图六体”,直至明末,一千余年来,一直为制图学体系所遵循,在世界地图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东晋裴启所著的《语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志人小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裴頠著有《崇有论》,尊崇儒学,反对玄学,提出了“无不能生有,有是自生,是本体”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肯定了万物存在的客观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南北朝时出现了著名的史学家三裴,即裴松之、裴骃(松之子)、裴子野(裴骃孙)。裴松之以撰著《三国志注》而享誉中国史坛;裴骃撰成《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至今为中外史学者所珍重;裴子野著《宋略》,其叙事评论为当时史学界所称颂。隋代文林郎、鸿胪卿裴世清受隋炀帝派遗率团成功地访问了倭国(今日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团访日的政府使团,裴世清亦成为为中日邦交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外交家。


  河东闻喜裴氏氏族,是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尤以人才辈出的历史独领风骚。其中的实践借鉴,涵盖了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这种因素的综合和系统化,便形成了运城之域十分有特色的裴氏文化。


 

  河东汾阴薛氏家族


  河东汾阴(今万荣)的薛氏家族,清代杨令琢在《荣河志序》中载:“薛氏一姓,自晋、北魏、周、齐,历隋、唐、宋、金,辉映史册者四十余人,可谓善地也。”这就说明了薛氏家族亦为中国两千余年间封建社会中久盛不衰的河东名门望族,尤以隋唐为最盛。最著名者如唐初名将薛仁贵,唐太宗李世民时为右将军中郎将。显庆二年(657),薛仁贵在黑山战役中,大破契丹军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和其他首领,因功被封为河东县男。唐宪宗龙朔二年(662),薛仁贵领兵赴天山征讨九姓突厥,当时九姓突厥聚众十几万,并派出十几名骁健前来迎战,薛连发三箭射死突厥3人,致突厥军大惊失色,全线溃退。薛仁贵由此威名大振,军中很快传出“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歌谣。九姓突厥“自此衰弱,不复边为患”。乾封六年(666),薛仁贵又率士东征高丽,并大获全胜,被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著名的唐代书画家薛稷,中宗神龙元年(705)为昭文馆学士,尤擅长画龙鹤,人皆称为绝笔,在中国画坛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薛氏家族到后来虽逐渐衰落,但到明代时,又出现大思想家薛瑄,官至明王朝大理寺右寺丞和南京大理寺卿。为官期间他主持正义,清廉从政,秉公执法,不惜得罪权贵,被当时朝野上下誉为光明俊伟的薛夫子。天顺元年(1457),他致仕返乡,潜心研究理学,创办理学“河东派”,著有《读书录》《读书录续》《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策问》等,宣传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河东解柳氏家族


  祖居河东解(今永济虞乡一带)的柳氏家族,亦为河东的名门望族,发迹于南北朝,鼎盛于隋唐,衰落于唐末至五代,见著史册的柳氏名人达70余者。堪称河东柳氏氏祖的柳下跖,春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曾率“从卒九千,横纵天下,侵暴诸侯”,给没落的奴隶主以沉重打击,大大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南北朝时柳氏家族出现的文武官员及学者达30余人,最著名者如柳元景,宋文帝北伐时任建威将军,率军所向披靡,威震关、陕。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升任尚书令,行宰相之职,屡建奇功;隋代柳氏家族载入史册的有十余人,如柳机、柳庄、柳彧、柳裘、柳俭等。最著名者如柳机,隋文帝时曾任纳言,相当于宰相之职。特别是柳俭,隋文帝时任蓬州刺史,隋炀帝时为朝散大夫,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廉吏。唐代是柳氏家族的鼎盛时期,见著史册的几十人,如柳奭、柳冲、柳芳、柳浑、柳仲郢、柳宗元等。柳奭唐高宗时曾任中书令(宰相),但最为著名的是柳宗元,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于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特别是他的散文,如《捕蛇者说》《黔之驴》《段太尉逸事状》《椊人传》《种树郭橐驼传》等,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新途径。他在哲学思想领域亦著述颇丰,如《非国语》《贞符》《四维论》《时令论》《天爵论》《天对》《天说》等,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把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所著写的《封建论》《六逆论》《晋问》等,不仅属于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更是参与社会政治,治理国家方略的重要论著。


  河东龙门王氏家族 


  河东龙门王氏家族,世居龙门通化镇(今属万荣),见于史册的有王度、王通、王凝、王绩、王福畤、王勃等。最著名的人物是王通、王绩、王勃,号称“河东三王”。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为隋末的大儒,即大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初的立国功臣房玄龄、魏徵、薛收皆为王通之生徒。所著《中说》,皆拟《论语》,又著有《乐论》及《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0篇等,合称王氏六经。王绩,号东皋子,为王通胞弟,隋末唐初开创山水田园诗的著名诗人,但诗集多已失散,后人辑有《东皋子集》。王勃,字子安,王通之孙,唐初著名诗人,才华横溢,在诗文上出类拔萃。唐上元二年(675),王勃赴南方看望父亲,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时,应邀为重修的滕王阁写了序文(即《滕王阁序》),其意境和情景气势,文言之美,成为千古绝唱。“文以阁名,阁以文传”,滕王阁也由此独享江南第一楼之誉。特别是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更使后人叫绝。王勃英年早逝,亡故时仅27岁,但他在诗文上的卓越成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著有《续书》《周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百里昌言》《黄帝八一难经注》等,后人集有《王子安集》。毛泽东主席曾给王勃以极高评价,他说:“王勃,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


  见散于世居河东的其他王氏也是名人辈出。如王维,祖籍太原,后迁于蒲(今永济市),唐代著名“田园派”大诗人,“文人派”大画家。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后人奉为“诗佛”。他的画首创泼墨山水,以萧疏清淡为特色,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王之涣,祖籍太原,后移居绛州(今新绛县),唐代著名诗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绝唱。宋代的王拙及其子王居正,皆为今永济人,都是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相当地位。金代的王庭筠,今永济人,官至翰林修撰,但一生最辉煌的成就是书画艺术创作,并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王崇古,今永济人,官至兵部尚书,为官40余年,多供职于军部,曾抗击倭寇于东南诸省,防御驰骋于北方各省,为明室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河东夏县司马家族


  世居夏县涑水乡高侯里(今小晁村)的司马家族,亦为河东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但史载仅兴盛于宋代,其最杰出的人物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司马光,哲宗元祐元年(1086)曾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但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和他的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辛勤耕耘,历时十九年,编著了卷帙浩繁、300余万字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该书系统记述了上自春秋时三家分晋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末期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16代,囊括了1362年的历史事实。全书正文294卷,加目录和考异各30卷,共354卷。这一鸿篇巨制,可谓通贯古今,且首创了编年体通史的体例,为后世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资政宝鉴。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北宋初年曾为秘书省校书郎;父亲司马池,宋仁宗王朝时官至天章阁待制,后又历杭州、虢州、晋州知州,为官期间清正廉明,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减轻人民负担和稳定社会秩序为己任,时声望极高,“以清直仁厚闻天下,号称一时名臣”;司马光长兄司马旦,官至大中大夫,为官期间所有行事皆惠政于民;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官至校书郎,累拜右正言,曾是其父撰修《资治通鉴》的得力助手;司马光的侄孙司马朴,历官至兵部侍郎;司马光之曾孙司马伋累官至吏部侍郎等等。司马家族在宋朝为官,皆为正直且有相当政绩的皇室官员,号称一代封建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