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爱,苦修,禁欲,为何如今却相差这么大?

《红尘论道》系列第20篇

对于墨家,如果对春秋时期百家争鸣那一段历史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了解甚少,甚至都不知道百家之中还有这么一家的,其影响力之式微可见一斑,而对于如今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另外两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管您信不信但肯定是知道的——尤其是现在佛教在其发源地古印度早已经销声匿迹,世界的佛教中心早已经变成我们中国了,信徒更是予以千万甚至亿计。

因此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把这两个教派放在一起来讨论——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就像是法国,西拔牙,德国等男子足球队和我们中国男足的差距一样,哪怕进行一场友谊赛人家心里都觉得不屑,但其实如果对这两个教派都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会发现他们的核心教义有极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博爱,苦修,禁欲,非攻,重视天道等等。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仔细对比一下这两派的主要异同点,然后再来看看为何教义如此相近的两派,如今的地位竟然天差地别。

墨家佛家相似的核心教义

这两个教派(墨家称为宗教不是很合适,因为它还缺乏成熟宗教一些必要因素,只能说是一个雏形

)的核心教义主要有如下五点相似甚至相同之处。

①兼爱

其实墨家有十大主张,分别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节用”,“非命”和“节葬”,但是非要挑一个最核心的理论的话,那必然是兼爱。

其实儒教的核心思想“仁”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也是“爱人”,只不过儒家这个“爱人”是有着等级次第之分的,要先从身边人爱起,然后层层推广,所以并不是没有条件的爱一切众生;而墨家却非如此,他们的这个“爱”的范围要大得多,哪怕是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也不例外,所以才叫“兼爱”——总结起来就是孔子贵仁,墨翟贵兼。

这一点佛教和墨家极为接近,当时的乔达摩悉达多(后面简称佛陀)所在的古印度处于等级更加森严的“四种姓”体系下,不同种姓无论是权力还是义务都天差地别,不要说不允许跨种姓通婚了,甚至就连所做的工作都有严格要求,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交集。

但是佛陀打破了这个壁垒——起码是在佛教的范畴之内,他自己本是第二级的“刹帝利”出身,但他的弟子中既包含更高级的婆罗门,也有低级的吠舍甚至首陀罗。

②苦修

墨家非常看重苦行,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后面尊称墨子)主张以苦为乐,他自己带头“串足胼胝,面目黧黑”,这也是他们“墨”家得以命名的原因之一。

而佛教在这方面亦是一样,佛陀在早期甚至奉行极致艰苦的“头陀行”,每天只“一麻一粟”果腹,一度甚至饿累交加而昏倒,幸亏一位善良的牧羊女供奉了羊乳才救了他,而他圆寂之后也教导众弟子们要继续“以苦为师”。

③禁欲

墨家弟子为了奉行“以苦为义”的教义,所以在各方面都是极致的压抑自己的欲望,他们吃野菜,喝凉水,不求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以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

而佛教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常人的各种“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接触在他们看来都是“六尘”,都是修行的障碍,所以为了修行必须要克制自己去远离这六尘,也就是“六根清净”,因此对于如酒,荤腥,女色,金钱等欲望都看做是修法路上的大敌,在僧人戒律中都有严格规定,一旦沾染都要受到责罚。

④非攻

墨子生活的时代大约在战国前期,这时候诸侯混战,纷纷都想要通过兼并其余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力量,而百家争鸣中的那些派基本上都属于“士”这个层次,他们纷纷献上自己的理论来帮助这些诸侯来达到目的——有些如纵横,兵法等更是完全靠这个来谋生,天下若真太平了也就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了。

但是墨家却是个异类,他们非常厌恶战争,觉得这对于人民是一种很大的损害,所以号召人民要自爱,国君要爱人民,而国与国之间也不要互相攻伐而是和平相处,这就是他们的“非攻”思想。

佛教在这方面走的更远,他们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哪怕是小小的蝼蚁和飞蛾之类小生命都不例外,更不要说杀人了,而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之首就是“杀生”,对于国家级别的战争更是深恶痛绝。

⑤天志

天志也是《墨子》中的一篇,所谓的天志其实就是上天的意志,在古代“天”乃是非常神秘的存在,绝大部分的古人都认为在自己头顶的“上天”有天神存在,他们法力高深,对于下界的众生都可以轻而易举的予以奖罚,尤其是殷商更是把神鬼崇拜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余各“子”对于天也都各有说法,比如道家看来老天是比较淡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儒家则是顺其自然,先做好咱们人类自己的事情再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法家承认天道的存在,但更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随时变革以适应上天。

而墨家则把上天看作了一位最公正的裁判,对于人类的善恶进行精确的赏罚——“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并以此为背书,让所有人都来接受他们的主张。

至于佛教的天道也和墨家的近似,只不过他们的时效更久,这些惩罚奖励未必会在这一世就能体现,很可能要在来世甚至第三世,而且在天道之上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业”的存在,认为生命轮回,循环往复,唯业不空。

综合来看,墨家和佛家在上述的五个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度,远比和同一片土壤之下孕育出来的其余百家更为接近。

差异性

当然了,这两派也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否则一模一样那就成了一派了,他们的区别主要有下面三个。



①创始人的身份

墨子的出身到现在还没有特别精确的论证,包括他的出生地,出生时间等都有争议,但是大体上属于小手工业者阶层,而且和底层民众接触很多很深,也非常同情底层人民,甚至为他们来代言。

而佛陀则是古印度一个国家净饭国的太子,种姓是刹帝利,可以说是标准的统治阶级出身,虽然他的僧团不分贵贱,但是这种在教育,观念上的天然差别却是客观存在的——起码佛陀不会去代表某个阶层来对抗另外的阶层,而墨子却是有着显而易见的善恶观。

②思想的深度

上面说过的那些共同点之中,两个教派研究的深度还是有所不同的,墨家虽然也含括了思想,教育,科学等多个领域,但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哲学的阶段,对于人的生死问题并没有太多考量。

而佛家则不然,他们不仅对于人类的生死观有着明确的论述,而且还构架出了如“三界六道”这样的非常清晰的世界,尤其是如人死后的归宿“地狱”更是有着详细的描述,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可以是“宗教”而墨家不是的根本因素。



③尚武的态度

这两派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在对于是否应该“尚武”的分歧上,这两派虽然都厌恶战争,但是墨家的态度是“救守”——也就是要去帮助弱小的一方来抵御强者,比如墨子曾经连跑了十天十夜去楚国说服楚王和公孙班以保存宋国,墨家也不乏亲自动手去守卫弱国的,之前刘德华还专门演过一部电影《墨攻》来歌颂墨家的这种义举。

而佛家在这方面相对保守和消极,他们把这种看做是前世犯下的罪业,必须要承受来消除,如果反抗那就更是罪上加罪了。

墨家为何由“显学”变“绝学”,而佛教却蒸蒸日上?

上面我们介绍过了,墨家和佛家其实还是同大于异的,但是为何发展的轨道如此不同,墨家近乎绝迹,而我国却成为了佛教的中心呢?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总不能用一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含糊说明吧?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中国最大的教派儒教的态度。

其实在百家争鸣最初的阶段,儒家和墨家是并列凌驾于其余诸派之上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就曾经充满羡慕的感叹过“儒墨,显学也”,这两派一个代表了开明的士大夫阶层,另一个则是广大的底层民众,信徒都是极多,声势也很浩大。

其实在儒家亚圣孟子的时代里墨家甚至还占据一定优势,所以孟子不得不承认“天下非杨即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教派开始慢慢占据了上风,到了汉武帝年间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成为了朝廷的官方学说,其余各家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这里面尤其以墨家为甚。

其实这个道理也比较简单,虽然各家各派严格意义来说都是竞争关系,都想要争夺信徒和话语权,但是其中也有吸收和求同存异的部分,但是墨家却和儒家有着根本性的矛盾。

兼爱和礼法的冲突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实这个角度双方还是比较接近的,最多只能说墨家“爱人”的范围更大而已。

但是儒家体现他们“仁道”最大的方式却是“礼”,而这个礼法却是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加上妻子朋友等五伦关系来维系的,从而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社会构架,但是墨家的“兼爱”思想就是要求“众生平等”,天下皆兄弟,要强行打破这个礼法的框架,这自然是动摇了儒家的根本。

②墨家的顽强意志和重实践的态度

如果说其余各派大部分都还存在于士大夫等“文化人”阶层的“学术讨论”的范畴的话,墨家却是一个例外,因为从墨子开始他们就非常重视实践,边说边干,身体力行,墨子更是以身作则。

而且他们在苦修历练中也磨砺出了顽强勇猛的意志品质,甚至是为了弘扬心中的“大道”而毫不畏惧牺牲的精神,比如上面提过的墨子曾经跑去楚国救助宋国,而且还冒着被对方杀死的巨大风险;后世的接班人孟胜更是带了弟子们去守城而集体牺牲,绝不像是许多派系只是停留在口头和文章的层面。

但是这种态度显然会受到儒家更强烈的打压,比如孟子一方面赞叹墨子学术影响范围大,“天下非杨即墨”,同时也对他“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行为表示钦佩,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气急败坏的责骂墨家弟子“不讲人伦,无父无母,乃禽兽也”。

没办法,敌人越是强力,受到的打击也就越重,反而那些相对较弱的对手倒是可以采取拉拢分化吸收的方式,这规则不光是存在于政治或者战场,教派之争也是一样适用,正因为墨家对于儒家的巨大威胁以及根本教义上的对抗,因此承受到的打压也是格外严厉。

③墨家内部的问题

当然了,墨家自己内部也有不少问题。

第一,这是个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教派——苦行,禁欲,甚至还要牺牲自己去救助别人,又得不到任何名利富贵的回报,这要信徒数量自然相对较少。

第二,墨家弟子大部分都是农民或者小手工业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分子,这样的好处是执行力比较强,但是缺点却是在传承上比较苦难,理论也难以进步和发展。

第三,墨家的首领叫做“巨子”,但却不是通过父子或者师徒关系来继承,而是依据早期尧舜禹时代“禅让”的方式来选出的,这种方式只有在生产力很低如上古或者很高的时代如近代才适合,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还是父死子继的血亲继承方式比较适合,所以一旦比较优秀的巨子逝去之后,整个派系也都会受很大影响。

正因为上面的这些原因,所以墨家很快就开始衰弱,并且在后面的几千年都不曾复苏,更多只是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罢了。

而佛教其实和儒教虽然也是竞争关系,但却和墨家有很多不同。

①佛教是在汉和帝年间才传入我国的,那个时候儒教已经确认了官方地位,对于这个外来教派的敌意和重视程度自然不会像之前墨家那么“如临大敌”。

②佛家的思想更多是调整个人内心,对于争夺政权和破坏儒教的框架并没有兴趣——甚至某种程度来说还要依附政权才行,所以佛教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凋零期,更多原因是因为僧尼数量太多和国家争夺劳动力和税赋,但却不是要动摇政权,所以每次灭佛运动后不久就又慢慢恢复。

③佛教的思想让民众忍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对于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不要反抗,这等于间接的帮助朝廷维持稳定和减少矛盾,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得到默许甚至支持的。

④从文化层次来说,佛教争取的也是民众的心灵和信仰层面——而这正是儒教文化的空白之处,双方不仅没有对抗,还可以相互吸收。

也正是因为这些或是主观或是客观,或是内部或是外部的原因,所以才导致核心教义极为相似的墨家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待遇,如今无论是作为国学的儒教文化还是重要宗教的佛教文化,研究的人都很多,而研究墨家的却是寥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其实墨家思想之中的一些宝贵观点,哪怕放到现在都有很好的参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