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觸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升級

搭載人工智能3D視覺模組的機器人活躍在抗擊疫情一線。光明圖片

【科技觀察】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學技術是這場戰爭最有力的武器。科技不僅能幫助我們戰勝疫情,而且還有可能催生新的經濟模式、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抗擊疫情期間,非接觸式服務的加速升級就是一例。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極強,所以只能通過強有力的阻隔措施來應對。而傳統的工作和服務都是直接的、面對面的,非常不利於阻隔病毒的傳播。於是,在線辦公、網上教學、VR逛展等遠程在線服務迅速普及。在被稱為創新之都的深圳,我們還看到各種一線非接觸式服務的新舉措: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送餐機器人負責給各個房間的客人送飯送藥,大大減輕了工作人員的負擔;在福田區的街道上,智能環衛機器人全天候的保潔,既減少了病毒停留存活的時間,又降低了環衛工人感染的風險;在高速檢查站,警用巡視機器人可執行動態體溫檢測,精準人臉識別,AI語音交互,遠程喊話等多種任務。

不管是VR逛展或看房能夠帶來多麼真實的體驗,還是各式機器人靈活強大的功能,非接觸式服務的興起依靠的是人工智能3D感知這一非接觸式光學測量技術的支撐。

一直以來,3D傳感器被視為機器的“智慧之眼”。3D感知技術是視覺感知技術的關鍵所在,能夠識別空間每個點位的三維座標信息、得到高精度的空間3D數據、復原完整的三維世界並實現各種智能的三維定位,推動著人機交互、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的發展。

例如VR看房或逛展,其實現的關鍵是高精度的空間深度三維信息,傳統的做法在人工測量或平面拍照之後輔以複雜的建模、貼圖工序,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渲染輸出立體圖像需要4天時間。而配置了3D感知技術之後,3D攝像頭在25分鐘左右即可完成全屋實時掃描並直接上傳數據至雲端高效處理,快速生成和實體場景同等比例大小的VR場景,工作人員通過平板或筆記本電腦即可自主操作。

再說機器人。高精度、小誤差的3D視覺,是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下實現“無觸式”的關鍵。在此次疫情阻擊戰中大顯身手的機器人就是靠搭載3D攝像頭,從而擁有完善先進的3D視覺系統——在立體空間識別上區別於2D平面避障和多線激光雷達的遠距離識別,真正實現了自主導航、靈活避障。

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沃土的培育。2014年,海歸創客黃源浩的3D傳感團隊獲評當年深圳“孔雀計劃”團隊第一名。2015年,黃源浩創辦的奧比中光打破國外三巨頭的壟斷,成功實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消費級3D傳感器的量產。這幾年,奧比中光一直在對機器人3D視覺方案進行技術迭代和模組優化。正是因為這些技術和實戰的積累,國產服務機器人才能夠第一時間加入戰疫。

手握人工智能3D視覺技術這把金鑰匙,黃源浩一直在尋找他要打開的產業之門。2017年,奧比中光與螞蟻金服共同推出3D刷臉支付設備,其3D攝像頭能夠建立毫米級的高精度3D人臉模型,並結合算法與硬件對目標進行精確的人臉比對和活體檢測,人臉識別的誤識率僅為百萬分之一,可有效避免各種偽裝攻擊所帶來的金融支付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帶動了服務行業的非接觸式升級,而看看最近有多少企業絞盡腦汁讓員工返程復工、又費盡心思避免工人上班後聚集感染,就不能不想象無人工廠也將成為新的潮流。為此奧比中光也已有所準備,其自主研發的工業視覺AIoT解決方案和Tube Qualify彎管檢測系統均採用“非接觸式”三維光學測量技術,通過多個高幀頻、高分辨率的工業級3D攝像頭,能夠捕捉複雜管件的精準三維數據,並快速重建出三維模型,不僅精度高,而且速度快,可有效解決工業視覺大數據採集難、彎管檢測機器調試難等痛點,提升行業效率。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疫情終將平息,但非接觸式服務、無人工廠等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乘著5G技術商業運用的春風,在人工智能3D感知等新技術的加持下,將繼續升級迭代,並擴大到智能製造、智慧交通、智能服務等更多的領域。這或許就是此次疫情帶給我們的一次產業機遇。

(本報記者 嚴聖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