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未完成事件”,都不會輕易地離開


所有的"未完成事件"

都會留在我們的生命中

不斷的出現

不斷的提醒

最終貫穿我們的生命的始終


我們的生命中,都有“未能完成的”、“未被滿足的”“遺憾的”、“不能釋懷的”的事。

我們總覺得“時間能帶走一切哀愁”,“時間能治癒一切”,或者“過一陣子就會好了”。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總以為時間能替我們解決一切,包括時間是最好的良藥、或者“一切都會過去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有意無意的去逃避面對那些心中的遺憾,但結果卻會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


事實上,沒有人可以真正逃開自己心中的“未完成事件”。


不去逃避和迴避那些生命中的遺憾,回到“未完成事件”,有效解決它們,才能促進心靈的成長,才能讓我們真正的從遺憾中解脫。學習真正接受你心靈深處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即使它們使你如此痛苦。

只有鼓起勇氣去重新經歷自己生命裡的每一個“未完成事件”,看看那些存在過的事實,才能在生命裡開始擁有智慧。


這樣的人將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將責任推給環境和他人;這樣的人才會為自己的思想、情緒、人際關係、生命裡的每一個結果負起責任;才能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


所有未完成的事件都不會消失


我們活著,就會想方設法遠離痛苦,獲得歡樂。這是人類的本性。西方完形心理學的理論也認為,所有的生命體都有朝向自然、健康與成長的趨動力。


人類天生就有將事情做完,讓需求得到完全滿足的傾向。我們有著有許許多多身體的,心靈的需求,它們都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並且排隊等待我們去完全滿足。一旦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會生出下一個需求。


例如,人類和其他所有的動物一樣,首先都有對生存的需求。飢餓時我們就會找尋食物,吃飽以後,睡覺或交友等第二需求,便會接著浮現。


又例如,你計劃要去看電影,此時突然有人通知你,你母親生病住院了。於是去看電影的計劃立刻退為其次,而到醫院去看母親便成為最迫切的需求。


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後,接著轉向下一個需求,這一機制不斷地發生在我們身體的、心靈的所有領域。


每滿足了一個需求,已滿足的需求就會後退,讓出一條路給下一個需求——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我們都知道,理想的情況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