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路》第一集佛陀 三法印 (妙印法师 )


《成佛之路》

第一集 三法印

———妙印法师亲躬整理(2018 年冬季于武夷山)

「诸行无常(法印 1),诸法无我(法印 2),涅槃寂静(法印 3)。

「或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就是

佛陀关于“宇宙、人生存在真相”的三个法印。」

学佛,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说简单,简单到无话可说,什么是佛?答曰:“不可说。”说

复杂呢,复杂到《三藏十二部》,说无量劫都说不完。

什么是佛?… …。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佛,那么,这种学佛,也就失去了他的‘根据和意义’,变成了一种‘迷信’思想和行为。如果‘什么是佛’都不清楚,那你又怎么会知道‘如何成佛’呢?

现今这个时代,有很多学佛的人,因为这第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地解决,对于“什么是佛?佛是什么?”不清楚或者说是一知半解,导致学佛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观念和知见。比如,有人说:“成佛有那么容易吗?你成一个我看看?”那么,说出这句话,能发这种问,这就说明,他还不真正知道‘什么是佛’,不清楚‘佛的真实含义’;如果他真知道的话,他就不会发出这种疑问。所以,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搞清楚的问题,而且是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佛?’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佛,然后才有可能知道‘如何成佛’,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成佛之路》。

那么,究竟什么是佛呢?我们言归正传,答曰:“佛,即是觉,就是我们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本具的灵性——觉性。”佛者,觉也!佛,就是本觉,佛就是觉性。

「增补语:佛有‘三身’,所谓:‘一佛具三身,三身属一佛。’‘三身’者,一真二假。哪三种身?

第一种身——法身:即是真身,或是‘清净法身’,或是‘觉性’,也称‘真佛’,亦称‘如来’。‘无相’的真佛。

第二种身——报身:是‘果地佛之身’,有形有相,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色相身,当然是‘虚幻之身’,也是‘假身’。‘有相’的‘报身假佛’。

第三种身——化身:就是‘报身佛’的无量‘应化’身。所谓‘当以什么身得度,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为度众生,报身佛应机‘化现’无量种‘身’而方便度脱,当然,所有‘化身’,皆‘有相’,亦皆是‘假身’。

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的‘报身’和‘化身’,都是依‘法身’而显现,没有‘法身’,就没有‘报身和化身’的独立存在,此‘三身’互相映照而成一佛之属性。法身才是真佛,报身和化身,都不是真佛。‘清净法身’——觉性,才是‘讲经说法’的动作发起者。真佛或法身——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亦名‘清净真心——觉性’。当知:一切众生,亦具有‘三身’。何等为三?

第一种身——法身:清净法身,亦是真身,是与十方诸佛乃至一切众生,共同拥有的‘同一’法身!六道愚迷,皆不知自己亦有‘清净法身’,迷失了‘真我’,以至于“本‘有’现‘无’”;执‘身与境’为‘实有’,以至于“本‘无’今‘有’”。当知,三世诸佛,一切众生,同一法身。法身真性,遍满虚空,无处不在。凡夫因地‘明心见性’,或‘发菩提心’,就是要在‘因地’,觉悟并获取自己的‘清净法身’,找到‘觉性’,激活‘慧命’,唤醒‘真我’!‘无相的真我’与佛平等,与佛无二。汝可知之?

第二种身——报身,或业报身。凡夫‘六道’之‘身’,阿罗汉身,辟支佛身,菩萨身。我们这一世的‘报身’是‘人身’。特别要注意的是,凡是悟了‘清净法身’者,发了‘菩提心’者,或‘明心见性’者,无论示现在哪一道,都可称为‘菩萨身’。在人道里 ‘明心见性’的人,是人中之菩萨,就可以称‘菩萨人身’,以此类推。

第三种身——化身。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部分具足‘神通’者,以及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他们的神通‘幻化’之身,亦称化身。另外,对于尚不具足‘神通’妙用的‘众生’而言,他们的‘生老病死’刹那生灭之‘业报身’,亦可以理解为是无量‘化身’。比如,一个人,从生到死,就是‘无量化身’的组合。‘前身’不灭,‘后身’不生。小时候的身不灭,就没有后来长大之身。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或觉性,就是一切众生的‘真身’,就是一切众生的‘清净法身’。众生的‘报身与化身’,皆是依‘真身’——清净法身,幻化而生。报身化身,皆是‘幻化之身’,皆是‘虚幻不实’,皆是假身,是假‘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清净法身’才是‘我’;觉性,才是‘真我’!」

那么,什么又是‘觉性’呢?什么叫‘觉’呢?

很多人似乎都经历过的事情,比如:有人在砸钉子,不小心榔头砸到了手上,此时此刻,被砸的人会本能地说一句:“佛!佛!佛!”——什么意思啊?这是‘疼’得,疼痛难忍,只喊:佛、佛、佛!

这是迷人说的“真话”,这种疼痛,行者当知,知道疼痛的那个“觉”,就是‘佛’!那个知疼知痒的‘觉性’,就是我们的真佛!就是一切众生的‘清净法身’。

这个真佛,无相、不相,不离一切众生的六根,不离我们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根;或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量周沙界,无处不在;充融虚空,遍一切处。

这个‘什么是佛,什么是真佛’的答案,你必须要知道,必须要接受,必须要认可,必须要直下承当。只有这样,你才有获取真正‘成佛方法’的可能,最终才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可能。

这个‘觉’,就是‘见、闻、觉、知’性的简称。每个人的‘见闻觉知’性,是佛,是真佛!在因地的修行者,务必要‘识、认’下来。

我们不能说‘佛者,觉也’,又问:什么是觉?答曰:“了达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一句‘答曰’,就把问者带进了‘云山雾罩’之中,带到了佛陀的果地上。当知,能够‘了达宇宙、人生真相’的特质,仅仅是指‘果地佛’的觉性所具有的功德和能力,而并非指‘觉性’本身。现在的我们,是在因地,是在凡夫地。当知,在因地,只有找到自己的‘觉性’,悟到自己的‘觉性’,这才是真正成佛的开始啊!如果在因地,茫然一片 ,不知自身‘觉性’的存在与所在,行者将如何可能走向真正的《成佛之路》呢?

见到‘佛性’,悟到自己的‘觉性’,就像孩子出生,婴儿再小,他是人啊。二十年后,他长大了,他具有了成人的一些能力,婴儿一旦降生,他是一个‘人’,婴儿再小,你不能说‘他不是人’。同理,凡夫一见性,一旦体悟到自己的觉性,他已经成‘佛’了,他成的是什么佛?他成的是‘因地佛’。就像皇子诞生了,他将成为一国的太子或储君,储君就是因地的‘皇帝’,太子再小,不能说他不是‘皇帝’。这个‘因地佛’,虽然眼下尚不具足‘五眼六通’或‘十八佛不共法’的功德和能力,完全没有‘果地佛’的能力和德相,但是他已是‘佛种’了,他已经是‘佛子’了。佛经里讲‘圣胎’,长养‘圣胎’,悟到‘觉性’的人,悟到本自‘觉性’的人,悟到自己‘灵性’的人,就是佛陀讲的‘圣胎’佛子,就是禅宗里讲的‘明心见性’的人。

一旦你‘明心见性’,你就是佛子,你就是‘圣胎’呀,将来就一定会成为‘果地佛’啊。就像刚刚出生的太子,将来就会做皇帝啊。那么保任、长守、坚守自己的‘觉性’,如如不动,这就是‘悟后起修,见性成佛,长养圣胎’。所以,成佛,首先要成‘因地佛’,然后起修,渐渐成为‘果地佛’。成因地佛,或者说明心见性,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大家觉着‘成佛是很难很难的事情’,那就永远没有成佛的指望了。那还学什么佛呢?

「增补语:成佛难,难就难在‘不信、不解’!即使有信有解了,难就难在‘悟后不能坚持起修,退失菩提心而半途而废!’

不悟‘觉性’,学佛等于‘从未开始过’;悟了‘觉性’而不起修,不能长时熏修,学佛等于‘半途而废’。

在因地学佛,大概要经过‘渐修——顿悟——渐守’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渐’修阶段:渐修一切‘有为法’阶段,

包括:读经,闻法,念佛,诵咒,拜忏,放生,布施、持戒、

安忍等相似六度,或早晚功课,乃至一切‘有为杂修’等等活动,目的,只有一个——为了‘顿悟佛性’,为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第二个阶段,‘顿’悟阶段:从前面的‘有为’渐修,转向‘无为’的顿悟——顿悟‘佛性’,明心见性!这个阶段,很短,一刹那,‘悟了’就是‘悟了’,‘没悟’就是‘没悟’,悟是‘顿’悟,绝不是一点一点地,逐渐逐渐地—— ‘渐悟’。如同眼睛看世界,睁开眼‘顿见’山河大地!绝不是,今天见一点,明天见一点,一点一点地看见外面。一时顿‘见’!岂是一点一点慢慢才看到的?悟了自性,‘顿悟’阶段,同时完成。

第三阶段,悟后起修的‘渐守’阶段:此时的‘渐’修,确切地讲,就是‘渐守’。就是对因地‘佛性’的长时‘保任’, 是如如不动的‘守护’,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阶段,也是大乘佛法的‘无学’阶段。

两个‘渐’字,要分清楚。第一个‘渐’是对一切‘有为法’的渐修;第二个‘渐’是对‘无为法——佛性’的长期保任,护守,如鸡孵卵。「渐—顿—渐……。」,你现在在

哪个阶段?一定要知道:顿悟了‘佛性’,才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开始’。悟了佛性,是‘有学’的结束,是‘无学’的开始。」

所以,什么是佛呀?答曰:“佛是我们的觉性。”如何认识这个觉性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

请记住:在眼它能看,它叫‘见性’或叫‘眼识’。在耳它能听,它叫‘听闻性’,简称‘闻性’或叫‘耳

识’。

在鼻子呢,它能嗅,它能闻气味,它叫‘嗅闻性’,简称‘嗅性’或称‘鼻识’。

在舌,它能尝,能尝味道,称‘味性’,也能说话。所以很多人说:“念佛的是谁?”当知,念佛的是觉,或称‘舌识’,而不是舌头本身。如果你闭着嘴,用大脑意根去念,那念佛的是谁?答曰:“念佛的是‘知性’,是知根处的这个‘觉’,因为知根也叫意根,所以‘第六意识’就是知根处的‘觉’,换句话说,念佛者乃‘第六意识’也。”

此‘觉’在身,你能有感触,你有觉触——疼、痒等等感触。苦、乐,苦受、乐受,这都是觉触。那么,在‘眼、耳、鼻、舌、身处,也都能发生触觉。

而在手呢?这个觉性,或曰‘这个真佛’,能让我们的手抓东西,拿东西,做出各种动作;在腿呢?我们可以走路,在脚可以奔跑,所以整个一个人,一个众生,就是活灵灵的一尊佛,一尊‘因地佛’。迷失了‘觉性’的人,称凡夫(或称迷失了自性的‘因地佛’);觉悟了‘觉性’的人,可称为是‘因地佛’。

如果没有这个‘觉性’的存在,一切众生皆成‘无情’,他根本就没有‘思维意识’;因为有这个‘觉性’的存在,所以,能让他产生‘见闻觉知’的功用,产生‘动作’。

那什么是佛呀?答曰:“佛是觉。”什么是觉呀?答曰:“我们的灵性就是觉。”热水‘烫’在手上,知道疼的那个‘知’,就是觉,就是佛。被烫一下:‘佛!佛!佛!佛!’这是迷人说真话,是真佛在疼。

眼能见,是佛在见;耳能听,是佛在听;一切众生,具有平等无二的‘清净法身’,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啊!动物也有六根,六根是‘报身’,比如:一只花猫,它能听,能看,从‘法身’上讲,它也是佛呀,也是佛性在看,在听。那么,它的‘业报身’,显现的是一个‘猫’身,我们的报身,显现的是一个‘人’身,为什么彼此‘报身’不同呢?答曰:“那是因为,彼此过去世的‘妄业、造作’不同,今生所修得的果报也不同,或者说,造业不同,得受的‘六根’自然就不同,或‘报身’不同。”当知,无论你造什么业,无论你‘成就’什么样的‘报身相’,统统都离不开‘佛性’(清净法身),都是‘佛性’所现。所以才说:“一切众生皆是佛性所现,或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但因妄想(颠

倒、执着)而不证得。”

我们知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陀的‘报身’之相。

那么这个‘佛身’,跟这个‘觉性’是什么关系呢?或者说,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相,是不是真佛呢?

大家现在每天礼拜的、心里想的、心里念的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想阿弥陀佛,想药师佛,想释迦牟尼佛,想一切佛,统统没有离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佛相’,那么这些佛跟我们这个觉性——真佛,是什么关系呢?

答曰:“一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佛,统统是我们的这个‘觉性’(我们的这个‘灵性、真佛、清净法身’)显现出来的‘假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一切诸佛的‘报身’相,统统是我们这个‘觉性’显现出来的‘假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岂能是真?「说‘佛陀的报身’是假佛,是因为‘报身’,生灭不实!了无自性!是‘无所有’法!故说是‘假佛’。」”

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假的。假相是从真相里显现出来的,真相就是我们的觉性,就是真佛,就是清净法身。真佛无相,‘无相、不相’才是实相,才是他的真实相,才是真佛之相。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从找到‘真佛’入手,真佛才是佛,觉性才是真佛,我们的灵性才是真佛。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找到‘本性’,找到自己的‘本性觉’。这在禅宗里,就叫‘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成佛容易吗?

答曰:“成佛非常容易。悟到觉性,如如不动,一念不生,当下即是如如佛。只不过你是一个刚刚出生的佛,还不具足‘果地觉佛’的能力,但你已经是一尊‘佛’了。你‘觉’了,你就是佛,确切地说,你就是一尊正在成就的‘未来佛’。”

这个话并不是随便讲的,《大般涅槃经》里佛有亲口开示,明心见性的人,‘四种人’中包括‘明心见性的小乘人’,所谓:【见性即如来,见性同如来;】所以,很多‘明心见性’的人在这个世间,至少他有基本的‘正知正见’,但是,没有见性的人却不认识他,不认识,反而轻贱、诽谤他;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什么是真佛,什么是假佛。’所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佛讲的一乘法,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一乘佛法,整个宇宙就是这个佛性,只有佛性是唯一存在的真法,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就是一尊真佛,只有一尊真佛,那就是‘清净法身佛’。这尊佛,无相,无生,无灭,遍一切处,无处不在,贯穿一切众生‘身心内、外’。一切众生,皆是如来所显现之幻化相。所以,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他迷时就自称凡夫,觉了他就是佛啊!……‘啊——原来我是佛,虽然我现在没能力。’

为什么没有佛陀的能力?没能力怎么办?

答曰:“因为我有严重的执着,我有五蕴罩身,五蕴缠

身,所以才失去了果位的能力。所以,要想摆脱现在的困境,

就要开始修行,就要学佛,就要学习成佛。”

如何摆脱困境呢?答曰:“就是要想办法破五蕴、破枷

锁,五蕴是枷锁——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是一切众生的枷

锁。”

怎么破这个五蕴啊?答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会照见‘五蕴皆空’,照破‘五蕴皆空’。”

我们当如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答曰:“当知,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性,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的觉性。所谓‘行深’就是,要时时刻刻、念念不离自己的‘觉性’,不起妄想,一念不生,无相、无念、空,了了分明。所谓禅宗讲的‘保任’,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

守住‘闻性’一门深入!一门深入者,从哪个门深入?答曰:“从‘耳门’深入,从我们的六根耳根处深入。从耳根处‘回光返照’,‘入流’背‘声尘’,守住自己的‘闻性’,守住不动,念念相继,念念相续,长时熏修,这就是在耳根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最终结果,就是‘照破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就会渐次破灭。”

那么,什么是佛啊?答曰:“佛是‘觉’,觉就是我们天天正在使用的,每个人从来没有觉察到的‘见闻觉知’性啊!见闻觉知不是‘六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就是一个‘觉’。觉在眼起用,它能见;觉在耳起用,它能听声、能闻声;觉在鼻起用,它能嗅气味;觉在舌起用,它能尝味道;觉在身起用,它能触,它有触受,能有感触(冷、热、涩、滑,等等);觉在‘意’起用,它能胡思乱想。意是意根的简称,意根是大脑,大脑是意根。我们不能说‘意根没处找’,不能把‘意根’想象成是一个‘无形的东西’,我们的大脑就是意根。”

知道什么是佛了,接下来呢,我们就应该了解如何成佛。怎样成佛呢?就是,要体察……,禅宗里有句话叫:明心见

性,见性成佛;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我们成佛的方法,简单明了,没有渐次,一步到位。从因地到果地,中间没有其他任何方法的夹杂,无需其他方便,就是一直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一法。就像坐电梯,你在一楼上电梯到顶楼,无论到哪一层,只有一个方法——‘你站在电梯里,一直不动’。我们成佛就是,在因地要见性,见到自己的觉性,要悟到自己的觉性,然后守住它,如如不动,一直守到‘妙觉位’。以‘觉性’的‘无作妙力’自然成佛,这就是成佛的方法,没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呢,要想明心见性,很多人过去世修学的进度不同,学佛的累积时间也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根器反应也不同,有迟有顿啊。有的人见‘性’非常容易,很快;有的人见‘性’就非常困难,就是悟不到。所以怎么办呢?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佛的渐次修行方法,也叫‘前方便’法,是什么呢?

答曰:“戒定慧三学。”

你要想‘明心见性’,若不能在 ‘闻法’的当下‘如理作意’,一时或刹那‘顿悟’,那你一定要选择,从持戒入手。我们一般人‘业障重’啊。业障重,首先要断恶修善,要持戒,持戒就是断恶修善,通过断恶修善,培植自己的福报,降伏自己的烦恼。进一步呢,待到善法圆满的时候,把善法也要放下,无善无恶,修什么呢?修‘定’法。要让自己的身心‘定’下来,而定下来的特征是什么呢?答曰:“必须达到‘无念、无相、无愿’。”

这个时候,只要你做到无念,你就入世间‘四禅八定’。如果在‘定’中,从‘无念、无相、无愿’入了‘空’,你堕在空里面,你就是修‘出世间’法,也叫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法;如果你在‘定’中一下子悟到了自己的‘本觉性’,悟到了自己的‘灵性’,此乃‘清净法身’,佛陀的‘因地真身’!你一下子就入到大乘‘无学’之位:弹指超无学啊!那就是明心见性,就叫慧学——戒定慧的‘慧学’,修‘慧学’才是成佛的方法。前期的修戒、修定,都是为修慧学做准备的。如果你能在闻法的当下,一时顿悟自性,直接明心见性,那你就可以‘直接开修’啦!如果没能顿悟见‘性’,那只好从前面,慢慢来,不可急求。很多人为了求‘明心见性’,一辈子都在‘严持戒律,断恶修善,打坐参禅。’也许一辈子也悟不到‘真东西’,悟不到自己的觉性,这也是非常无奈和遗憾的事情。悟性高的,他也没修戒,他也没修定,他甚至是个恶人,十恶不赦,可是你给他讲‘觉性’,讲‘佛性’,讲‘灵性’,他立刻就能‘觉悟’到,当下就能体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非虚言。这种人,在世间有不少啊,只是他‘佛缘’不好,没有遇到跟他相应的‘善知识’来提醒和引导他,但是这一类人,也有一个问题,他虽然悟性高,虽然一下子‘体悟到’了,然而,他却不能保任、不能守,守不住、定不住,为什么?恶习缠身啊,或者是福报巨大,在世间他是大富长者,他是豪贵,高官。我们知道‘恶业缠身’,殊不知‘善业也缠身’啊,两种业都能让你没办法清净!佛说:“无论你在世间有多大的财富,无论你在世间有多高的官位,你都是个穷人。为什么?你的如来宝藏(觉性)没有打开,你的佛性没有开显。”因为佛性才是一切众生的‘真正无上至宝’,佛宝——取之不尽,生生世世‘用之不竭’,如来宝藏才是真正的宝!才是真正的富贵。这一点,世间人不太容易接受,因为他很难看到‘未来’,也很难相信‘过去’!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这都是真相,这都是事实。所以,一个想真正成佛的人,才是真正富贵的人,他是未来的大富长者,他是未来的宇宙的富贵之人,佛菩萨就是这种人,一切佛菩萨就是这种同享最富最贵的人。

知道了如何成佛,前面说过了:什么是佛?佛是觉,觉即是佛;觉是什么?觉就是自己的灵性,就是自己的‘见闻觉知’性。那,如何才能成佛?答曰:“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本性觉’,要悟到它,要长时间牢牢地守住它,换句话说,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在耳根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上就是‘什么是佛、如何成佛’的基本思路。

那么,整个宇宙或法界又是个什么现象呢?是个什么状况呢?宇宙或法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要听听佛陀的回答,听听佛陀是怎么给我们开示的。这就是佛教里著名的、印证宇宙起源真相的佛陀三法印,简称——「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陀对‘整个宇宙、人生’现象的极致概

括和总结;是世间‘最究竟圆满’的哲学解释;是最彻底、

最真实、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学佛,就必须要‘彻底了解’和‘正确理解’佛陀

的“三法印”开示。

诸行无常,是第一法印;诸法无我,是第二法印;涅槃

寂静,是第三法印。简要言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

寂静。

「增补语:佛性(或涅槃寂静),是宇宙的根本。尽虚空界,遍十法界,虚空宇宙,一切万法,无一不是起源于‘佛性’。

我们打一个相似的比喻,如同‘卤水点豆腐’。我们把‘纯豆浆’比作‘不生不灭的纯佛性’,把‘卤水’比作‘一念无明’。一大锅的‘豆浆’,遇到几滴‘卤水’,变易为‘豆

+ 清水’;豆腐,好比‘临虚尘’,清水,好比是‘虚空’。同理,‘纯佛性’因‘一念无明’,幻化出‘虚空 + 临虚尘’。临虚尘,就是《金刚经》里的‘一’,它是与虚空‘并存’

的,而且是虚空中最初、最微小的‘色尘’,是现代科学所发现的‘质子、中子、电子’的前身。临虚尘,进而演变成‘地水火风’——色尘。地水火风,进一步演变出‘无情’和‘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就是法界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有情众生,就是无量无边的十法界众生。我们六道众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虚空’与‘临虚尘’,源起于‘佛性’。有情、无情(皆属生灭有为之法)皆起源于‘临虚尘’或‘一’,《金刚经》里称整个世界为‘一合相’。整个世界(一切众生、乃至万法)是由‘一’和合而起的大千世界。和合的规则是‘缘起性空’,即:一切万法和合而生,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生而无生,灭而无灭,无自性,无自相,无所有,不可得!

佛性,隐含在‘虚空与色尘’之中,能幻生出‘见闻觉知’的众生,就是有情众生;不能幻发出‘见闻觉知 ’的众生,就是无情众生。

三法印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佛性是‘真法’,变易成‘虚空和色尘’,虽然相上看不出佛性的存在,而实质上,佛性是隐含在‘虚空与色尘’之中的,而且是无处不是!处处皆是!虚空是‘非相’,色尘是‘诸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非相,是佛性的幻化变体。

三法印:佛性是‘涅槃寂静’,是‘不生不灭’法,是‘恒常’法,是宇宙的‘唯一’真法,这是第一法印‘涅槃寂静’。

虚空+色尘,是依‘佛性’幻化而生之法,是‘生灭’法,是‘无常’法,是‘有为法’,(说‘虚空是无为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色尘’源于‘临虚尘’。)这是第二法印‘诸行无常’。

虚空+色尘,是‘缘生’法,是‘缘起性空’法,是‘无自性’法,是‘无所有’法,是‘不可得’法!这是第三法印‘诸法无我’。

‘一而三’,‘三而一’,这是三法印‘内在依存关系’的实质。延伸一点理解,就有:一真生二假,二假立‘阴阳’。‘二假对立,同归一真’。比如,色尘属‘阳’,虚空属‘阴’等等。其次,二假回归一真,则有:一体生两性——善、恶;是、非;有、无;虚、实;等等,二性同出一体。比如,同一个人,可善,可恶;可悲,可喜;可苦,可乐;等等。」

我们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整个宇宙,只有佛性这一‘真法’的存在,没有第二法的存在。佛性,也就是我们说的觉性,是整个宇宙唯一真实的存在,这也就是佛讲的一乘佛法。整个宇宙,真法只有一个,也叫无为法,就是佛性;这个佛性呢,还有一个名字叫涅槃,叫寂静,合起来就是“涅槃寂静”,它有成百上千的名字,很多很多名字,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大圆觉、般若、首楞严三昧、金刚三昧、师子吼三昧等等,乃至一真、法界、法性,不思议性,等等很多很多的名字,无论他有多少名字,都是指的这一个真法

———佛性或觉性,或称涅槃寂静,这就是佛陀的第三法印。

而这个觉性,或者说‘涅槃寂静’,由它幻化出来的第一法就是虚空。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呢?佛在《楞严经》里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由此可知,虚空是从觉性里幻化出来的,换句话说,佛性变现出了虚空。

接下来我们要问,三界呢?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曰:“统统是从虚空中幻化而来,依空而生,也叫无中生有,‘无’中生出来的‘有’,这个有能是真的吗?肯定是假的。”

《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三界有漏微尘国,十方无穷无尽的世界,统统是依‘虚空’幻化而来,所以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十八界亦复如是,统统是由空而出,从空而来。

「增补语:若按‘三法印’的另一层含义理解,色尘与虚空,应是佛性一时幻化而生,是“一生‘幻二’,合二成三。”的规律。因为‘虚空与临虚尘’都是假相,都是假法,都是虚幻不实法,都是无所有法,故此,说‘色空不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无不可。对于‘无所有’法,说‘是’,说‘不是’,都无实义。

【……,皆依空所生。】“临虚尘究竟是谁生的?”这里,

必须要发此‘问’。我们可以做两种理解:一种是“由‘空’而生”,另一种是“依‘虚空’而由‘佛性’而生”。两种‘理解’都具合理性。何以故?若色法由空而生,则色法的前身是‘空’,‘本体’即‘空’,色法岂能是真有?其次,若色法由佛性而生,然,色法是无自性法,是‘无自相’法,是‘无我’之法,亦是‘空无’之法!是‘无所有’法!故亦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因此,整个世界,若讲到‘法’的存在,总可以归纳成三种:第一种法,真法,就是佛性、觉性;第二种法,叫虚空。虚空也是‘生灭法’,为什么?因为它有‘生’,因此必有‘灭’。第三种法,一切有为法,就是依空出生的‘三有’世界。(虚空,有时在佛经里看到称它是‘无为法’,事实上,它应该算在‘有为法’中,因为它也是生灭的。)

我们举个例子:点燃一支蜡烛。我们把‘烛焰’比做‘佛性’或‘真法’,把围绕‘烛焰’圆周形成的‘光环或光晕’(特别是我们眯起眼睛来看蜡烛的灯焰的时候。)比作是‘虚空和大千世界’。那么,凭经验我们知道,只有‘灯焰’是真的,光环是‘假的’。‘光晕’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眯缝着眼睛而生出的‘幻景’。虽然你看到了,其实,看到了也没有,那是我们的眼睛眯缝着,或者有眼疾而生出来的,不是在灯焰的周围,真的有‘光环’。

所以《楞严经》里说:“整个大千世界、整个宇宙,是众生‘尘劳’发生的‘幻化现象’,是‘六根尘劳’出现的虚幻世界,根本不是真实的存在,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管你认不认同,都是事实真相。

那么整个宇宙总括为三种法:第一法是真法,即佛性或觉性;第二法是虚空;第三法就是大千世界(囊括有情、无情一切众生)。佛性或觉性,是无为法;虚空可以称‘无为’法(因为我们现在观察不到虚空的生灭现象),也可以称‘有为’法(因为虚空的本质是生灭法)。大千世界是有为法。

以上三种法与三法印的对应关系是:第一、涅槃寂静对应佛性或觉性,属不生不灭法;第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二法印,则对应‘虚空与大千世界’或‘一切有为法’,即是生灭法,也是‘无我’法,或称‘无自性法’。其特质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或说,无自性,无自相,无所有,不可得。换句话说,一切‘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无常法,是空法,是‘不存在’法。

三法印的相互关系则是:‘无常、无我’的虚空和一切有为法,皆是依‘有常、有我、不生、不灭’的‘涅槃寂静’真法幻化而生,换句话说,一切‘有为法’皆依‘无为法’而显现。

现在我们知道了,虚空和有为法都是假法,而且都不是真实的存在,犹如灯焰的光晕。佛性或觉性,则是真法,是宇宙唯一真实的存在。那么,三法印就是针对“一切有为法——虚空及三有世界”和“唯一真实的无为法——佛性”的实质性描述。

关于‘三法印’原经文,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是这样开示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行’是什么?是谁的‘行’?答曰:“‘行’是变化,是法的‘行’,是一切有为法的‘行’,所谓诸行,就是指一切有为法的变化。而诸行无常,是指一切有为法的变化是无常的。”

什么是无常?答曰:“无常就是‘有生、有灭’。简言之:万法生灭,无有主宰,这就是无常。‘行’,也是‘法’的代名词。诸行无常,也就是诸法无常。”

那么,什么又是‘诸法无我’呢?答曰:“就是一切有为法,无自性、无自相,空,无所有,不可得。确切地讲,‘不存在’就是诸法无我。”万法皆空,不但‘空’,而且是‘不存在’。而佛性也空,是指呈‘空相’状态,呈‘无相’状态,而他却真实永恒地‘存在着’,即如来常恒。

最后说到‘涅槃寂静’。涅槃寂静就是佛性,就是觉性,这是《涅槃经》里讲的。

《大智度论》中有关‘三法印’的陈述要比《涅槃经》里说的更清楚一些,此处把《大智度论》的原文摘述如下:【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者,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注:此处若说一切有为法,则更严谨准确。)无我; 三者,寂灭涅槃(注:是唯一的‘无为’法,是‘常乐我净’之‘真我’法。)】

所以,整个宇宙或世界有三种法:真法(无为法)、虚

空与大千世界(有为法)。三法印就是专门对‘有为法和无

为法’进行的特征描述,那怎么解释呢?

第一句话:是无常印。【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

一切有为法,必有‘生老病死’、必有‘成住坏空’、必有‘生

住异灭’;一切有为法,统统是‘因果相续’的生灭相。此

相‘变化无常’,而紧随‘因果规律’。因果规律,是一切有

为法的重要特征,这是第一印。

一切有为法,皆属无常。一切有为法,没有一个恒定的

存在状态,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灭’,有

‘成’必有‘空’。

第二句话:【一切法无我。】也就是第二法印——‘诸法

无我’印。此印是提升我们智慧的。提升什么样的智慧呢?答曰:“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性空’、‘无我’、‘无自性’。

无我就是,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没有一个‘坚固不坏’的自我的‘存在’,无自性、无自相、空,无所有,不存在!”

行者若有这样的认知,简直是太重要了!何以故?

我们现代人,基本上都会认为:大千世界,一切万法,皆是真实的存在!尽管它有生有灭,但是我们普通人依旧坚固地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佛的第二法印,‘诸法无我’印,就是拿来破除我们这个‘迷执’的——告诉你这个真相:‘大千世界,无自性、无自相、空、无所有、不可得!’这是佛陀对一切有为法第二特征(无我、空)的真实描述和开示,而我们究竟信不信呢?我们信不信‘当下的一切皆空,空无所有’?这太难太难了,一般人,绝对不相信啊。

第三句话:【寂灭涅槃。】也就是第三法印,‘涅槃寂静’

印。第三法印和前面的二个法印有什么关系呢?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有为法无我,后边来了个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就是真法,是‘常乐我净’之法,有常、有我、有乐、有净,这个法叫涅槃寂静。我们不能把‘一切有为法’和‘大千世界’否定之后,就把‘整个宇宙’(一切法)一起否定掉,当知,我们在把一切‘有为法’彻底否定完了之后,最后还剩下一个唯一且无为的‘真法’,那就是佛性(觉性)——涅槃寂静。特别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皆是依这个真法——涅槃寂静,幻化而来。这就是三法印内在的关系。

一个真法里面,幻化出虚空和无穷无尽的有为法——大千世界。这就是佛陀的‘三法印’。如果你能真正地、正确地理解了佛陀的三法印特征和实质,你必得心解意开,顿然释放,你的执着,你对世间法乃至出世间法的强烈执着,会大幅度地淡化和降低。

关于佛陀的三法印,还有另外两种描述:

第一种:【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意思就是说:“一切有为法是生灭无

常的。”这是第一法印。

‘生灭’灭已,这个‘生灭’是什么?答曰:“这个‘生灭’就是‘一切有为法’的代名词(生灭是一切有为法的特征)。”生灭‘灭已’,‘灭已’就是消失了之后,一切法空,无所有,不可得。

一切法‘空’了、没有了,还剩下了什么?答曰:“就剩下了‘常乐我净’或‘涅槃寂静’,所以才叫‘寂灭为乐’。”

‘佛性’是寂灭为乐,‘真如’是寂灭为乐,‘般若’是寂灭为乐,佛性、般若、真如、觉性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真法,就是我们的‘灵性’,就是一切众生的灵性,这是第一种描述。

那么,第二种描述呢?

就是:【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此处,佛陀先说‘真法’——如来,先说‘涅槃寂静’——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来。常

恒,就是‘不生不灭’,这个‘真法’,没有‘因’、没有‘果’,

没有‘法’的存在,这个佛性,没有变易。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是什么?一切众生就

是‘三有’大千世界。有情、无情,悉有佛性;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在一个佛性里,一切众生是同一个佛性幻化而来的,一切众生同具一个‘清净法身’,所以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离开佛性,没有众生’,这一点必须要清楚。

下面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什么是佛?佛是觉;什么是觉?觉就是我们自身的灵魂,我们自己的感觉,就是我们的觉性,我们的灵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能见、能听、能说、能知、能想的那个‘能’,就是觉。觉是什么?觉是真佛;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实不虚!你迷,叫凡夫,实际叫迷佛。比如业障,业障是什么?业障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我们‘真实’的‘虚幻业障’。那么,如何成佛呢?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觉性,返璞归真啊!觉性才是真啊!回光返照,背尘合觉,自己的注意力安住在‘觉性’上,长时熏修,直至‘灭尘合觉’,这样就能成佛,这样就能照破五蕴,得解脱。

「增补语:‘背尘合觉’与‘灭尘合觉’的本质区别是

什么?

答曰:“‘背尘’,用于因地修行阶段;‘灭尘’用于果地佛境界。合觉是‘因’,合觉是‘熏修’,背尘是‘因地阶段性’的成果,灭尘是‘最终’ 佛果。

初修阶段,合觉是‘因’,背尘是‘果’,因地阶段的‘尘’,只能‘背离’,不可能‘灭失’。而‘灭尘合觉’,合觉是‘因’,灭尘是‘果’,‘尘灭’乃果地佛的成果,故此句‘灭尘合觉’用在‘果地佛境界’最合适。‘背尘合觉’,用在成佛之前的‘因地阶段’,比较合适。保持‘背尘’,尘自‘灭’。”」

如何成佛啊?答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成佛;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成佛。”

我们想要成佛,就一定要对大千世界,对身心世界,对整个宇宙,有一个正确的‘知见’,一定要学习和解悟佛陀的‘三法印’开示。

那么,接下来呢,就要讲如何学佛?如何在菩提道上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这就要强调佛陀讲的——‘四依法’。什么是四依法?答曰:“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好,下回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