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摄影作品为什么还需要颗粒?


颗粒

在谈之前,首先欣赏日本著名摄影师森山大道的作品。

粗糙的颗粒和高反差,多闻于缺点的描述,在森山大道的作品中反而对于某种氛围的烘托起了关键性作用,某种氛围?哪种?是什么?

无论是动物的狰狞还是人物的动静,一幅优秀作品除了其拍摄物以外,肯定会有其他东西,这个“东西”应是作品的核心表达。不同观众有不同的审美和人生经历,导致观看同一幅作品时会有不同感受,但与作者的思想线多少会有相交或重合。苏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是非诗人。这和摄影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以“像”为标准来评价画,说明艺术修养不足,意兴乏味的诗或许也不能称为诗,中华文化中艺术美的发展历程中,更能符合美的根本规律的宋词和宋画,在艺术探究方面的成果尤其突出,在摄影中,这种艺术性表达也被广泛的运用,在“无我境界”内创作,以客观描述事物来反映除客观事物以外的气韵、心境。

但,只描述客观事物就够了吗?

在今日,记录事物太简单了,手机和相机的普及功不可没,但你会发现不管是摄像头或相机的参数再怎么高,有时候拍的照片就是“太真实”、“太平平无奇”,一幅形意兼备的作品只能偶得。单从“形”来说,这里的“形”指的是作品中的拍摄对象以及环境,我们需要平衡其中的关系,比如亮的部分要多亮,暗的部分要多暗,整体明暗又该是怎样的程度,图像需要锐利与否,质感的突出怎么才能比自然状态下更突出些等等,以上所有元素之间都需达到微妙的平衡搭配才能在视觉上吸引观众,这其中颗粒感在对于氛围的营造上起着重要作用。

颗粒感来自于胶片,无需深究其为何产生,需了解其在平衡作品中元素的重要性。在数码时代,照片不会有颗粒,但数码后期的存在又提供添加颗粒的功能。颗粒的重要作用之一:质感。首先请注意,“清晰度”永远不是评定照片好坏的标准,但质感对于烘托照片内在的“意”是有积极作用的。

视觉的触摸感

我比较同意《摄影构图学》中提出的视觉触摸感一说,颗粒就是这种触摸感的直接提供者,比如大面积灰暗区域(对于摄影来说这种情况很正常),颗粒的存在让观众的视觉有了触感,提升整体质感,更好的衬托主体。当然也别忘了,触感也有细腻和粗糙之分,也就是颗粒是有不同类型的,通常由粗糙度、数量以及分布风格决定,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不能一视同仁的只加上颗粒就行了,要直观的去感受哪种颗粒或多少颗粒更契合作品。

在回到篇首的作品,显然“清晰”不是作者的目的,在传达他的“意”时,比如狗、女孩作品,他使用了比较粗糙的颗粒,最后一张列车的作品,使用了较细腻的颗粒,好像和安静的氛围更搭。

就我所使用的富士相机(X-Pro 2)来说,拍摄JPEG直出照片时,提供了添加颗粒功能,且分为细微和重度颗粒,显然富士的胶片经验是深厚的,虽然只是两个选项,但经过测试发现想要通过后期软件处理RAW文件达到这种颗粒感是很难的,所以这也是我选择富士相机的原因之一。

一月初,前往黄岛区城市传媒广场内新华书店买书,被门前展览的摄影作品吸引,都是70、80年代的胶片作品,作品中颗粒衬托,形意那么迷人,待此次疫情过去后,大家可前往欣赏感受。


内容就到这,没有结论,仅作讨论,摄影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打开这扇门才发现门后面是整个宇宙,无止境,需要每次拿起相机、观看作品时询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