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好就是“仁”吗?孔子告诉你答案

小时候,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有“仁爱”之心。那时,我经常会感到疑惑,什么是“仁爱”?是对别人好的意思吗?待我长大后,才慢慢懂得,“仁”不单单是对别人好这么简单。

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仁”的呢?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匡扶天下,立下不朽功业,被后世称颂。但是如果我告诉你,管仲之前其实是辅佐齐桓公的对头公子纠,纠被齐桓公杀死后,其侍从召忽自杀殉主,管仲不仅没有自杀,还投靠了原主子的对头,并且担任宰相,这一行为在当时应该被称为“不忠”,因为孔子曾提出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观点。

子路曾就这一点向孔子提出疑问,但是孔子却称赞管仲:他通过帮助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其实是仁德的力量,是值得称赞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孔子不仅不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而是充分肯定了管仲的行为是”仁“的表现。那么,孔子是如何定义“仁”的呢?


想要知道什么是“仁”,首先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孔子眼里的“不仁”是什么样子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面对比自己职位高的领导时,小心翼翼,百般谄媚,各种讨好,一心想取悦领导。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称这样的行为为”巧言令色“。甜言蜜语,工于辞令,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具有”仁德“的,而不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法服众、领导他人的,这也是孔子倡导要以”仁“治国的原因。


那么,仁德的人具有哪些内在品格呢?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为了利益去迎合别人,也时常会嫉妒身边那些曾经不如我们的人,却取得比我们好的成就,过着我们理想中的生活。

孔子认为,具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能给你带来利益就喜欢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比自己优秀就厌恶他。具有仁德的人能基于大义而非私心去喜欢和厌恶一个人,培养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第一步就是学会,不将他人的失败归咎于实力不济,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运气。

仁德的人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作恶。“无恶”本质上是一种利他行为,即克己利他。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利他并不是单纯的帮助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每天回家路过乞丐乞讨的地方时,都会给乞丐十块钱。突然有一天,男人给乞丐五块钱,乞丐很生气,问其缘故。男人告诉乞丐他结婚了,于是乞丐非常生气地说:“你竟然用我的钱去养老婆!”。提起来很可笑,但这其实是我们真实生活的缩影。

利他应该是站在长远的角度,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老鹰在在小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会狠心将小鹰赶下悬崖,小鹰在坠落的过程中,只能拼命拍打翅膀,借此学会飞翔。只有拼命努力,才能增加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的几率。

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利他与利己并不矛盾,如今社会更加提倡的是“双赢”。比如天使投资人,帮助好的项目发展,为其注资,自己也能在项目的成长上获得巨大的利益。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孔子告诉我们,可以借由一个人的过错去认识其价值观和品德。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人是群居性动物,需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存在感与幸福。人多是基于立场不同和利益关系去犯错,看一个人犯错的动机,是为了金钱和权利,还是为了更多人未来与幸福,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是否有仁德。

居住环境对人的品性有巨大影响。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孔子告诉我们应该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里的“三”是一个虚数,意指多次。孟子家境贫寒,从小就没了父亲。最初,他们母子住在墓地旁,孟子就和周围的人学习跪拜、哭丧;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孟子成长不利,就带他搬到了市集上,于是孟子就学商人做买卖;孟母知道后,又带孟子搬到了学校附近,于是孟子就学习别人懂礼貌、守秩序。孟母见后非常高兴,于是就带孟子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儒,和他学习成长的环境有巨大的关系。

我们身处社会中,就无法避免与他人交往。我们交往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今后的人生。这也是为何即使有的孩子学习不好,父母也会尽全力让孩子进入师资优秀的学校学习,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变得更优秀上进

上学时遇到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的负责任的领导,成家时遇到一位优秀的伴侣,都会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呢?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孔子建议我们从刚、毅、木、讷四个方向入手:

内心要做到“刚”。人无欲则刚,即不被利益驱使。行动上要做到“毅”。果敢坚毅,即立即行动,长期有效地坚持。性格上要做到“木”。忠实厚道,大智若愚。言辞上要做到“讷”。言辞谨慎,树立个人信誉。

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四点,那么就能“仁者不忧”。

心怀仁德,不对未来过分焦虑,专注于当下,是我们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