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磨砺 自然之美——麦积山石窟


如果您想要了解古代东方的艺术,佛教艺术将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高大殿堂,如果您想要欣赏古代东方的雕塑,佛教石窟则是最适宜的寻宝之地。

当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也在路途中留下了数个美丽的石窟。在丝路甘肃段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最精美绝伦的佛教石窟,西面的石窟用它的壁画传递着来自异域的热情和幻想,它叫做敦煌。

东面的石窟用鬼斧神工的洞窟和绝妙的泥塑雕像,诠释着古代工匠对美的独特看法。这座经历乱,地震,改朝换代和文化变迁,在1600年的自然侵蚀中得以幸存的石窟就是“麦积山石窟”,它也被今天的人们称作“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小陇山之中,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其山体垂直高度为142米,而麦积山石窟群就开凿于距地面二三十米到七八十米的悬崖绝壁之上,窟龛之间层层相叠, 密如蜂房.它自东晋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始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12个朝代,1600多年的不断开凿与重修,至今共保存大小洞窟221个,雕塑作品3938件,大小造像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及艺术品1000余件。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同属大型石窟。

它之所以闻名遐迩,弥足珍贵,主要体现在它所特有的,为其它石窟寺所缺乏的几大特点。

第一、麦积山石窟保存至今的10632身造像中,绝大部分是泥塑。这是因为麦积山的石质属于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岩石结构松散粗糙,不宜精雕细琢,所以也就因地制宜采用泥塑。

133窟 释迦会子


44窟 主佛

第二、麦积山石窟的泥塑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延续性。自后秦开窟,直到明清,作品没有间断。无论是早期典型的西域风格还是北魏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到西魏的脸颊略圆、北周的方中求圆、隋唐的丰满圆润、宋的写实,再到明清略显呆板等特点,在麦积山石窟中您都可以感受到。

102窟 胁侍菩萨


第三、麦积山泥塑作品散发出了浓郁的民族化、本土化等特点,具有强烈的人格化、世俗化的倾向。下面我们通过一组造像来说明:

在麦积山石窟121号洞窟中有一组名为“窃窃私语”的泥塑精品。这是一组胁侍菩萨与弟子的泥塑,身躯修长,面容清秀,上身微微前倾,头略略低俯,双眉微扬,嘴角上翘,笑容可掬,尤其是看到弟子的这双半开半合的手时,会让您禁不住联想:他们在做什么呢?是不是在很投入地听佛讲经,在听到精彩之处,忍不住要拍手叫绝的那一瞬间?或者是两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像彼此遇见知音一样,头碰头,肩并肩,相互依偎,交头接耳地在一起“窃窃私语”,互诉心曲。整组造像,人物组合巧妙,塑造技艺高超,形象生动逼真,极富生活情趣,堪称是北魏彩塑中的精品之作。

121窟 窃窃私语

通过这一组造像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于其它石窟更多的表现佛国人物的庄重肃穆,这里的塑像更加充满生活情趣、充满普通人的情感,甚至于透露出七情六欲的众生相。一组组的雕塑造像,好似一幅幅立体的、生动的历史画卷,使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麦积山石窟的艺术魅力。

第四、麦积山是一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密切结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殿堂。由于地处南北分水岭之北侧,因此地理环境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南方的秀丽妩媚和北方的雄浑豪壮的自然景色兼而有之。石窟周边风景秀丽,四季分明。

春天,遍山葱绿,山花烂漫。盛夏时节,一片苍翠,凉风习习。秋风吹过,落叶铺金,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进入了冬天,每逢大雪飘过,好似“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派银装素裹。石窟因风景而增色,风景因石窟而闻名,这正是春有花簇麦积,夏有烟雨麦积,秋有色染麦积,冬有雪落麦积,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麦积山石窟 春


麦积山石窟 夏


麦积山石窟 秋


麦积山石窟 冬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对美的不懈追求,也有着不同时代不同的美学取向和标准。先秦人在《诗经》中赞美过高大健康的“颀人”;曹植咏叹过“翩若惊鸿,碗若游“龙”的洛神,汉代乐府诗中欣赏过“口如含朱丹,指如削葱根”刘兰芝,唐人盛赞过丰满的杨玉环,宋代以后崇尚理学。文学作品带领我们从诗词歌赋中经历美的历程,而石窟造像带领我们寻找美的足迹。


版权归“麦积山石窟社会教育部”所有,盗版必究。 欢迎分享文章,转载请注明“麦积山石窟社会教育部”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