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香烟诗”风靡多年,诗很好,却没人知道作者是谁?

据《纽约时报》报道说,在一段时期,莫言是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打破了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对于莫言这个人物,相信如今大家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莫言看起来其貌不扬,就像是一位憨厚的小老头,他有着宽阔的额头,以及两鬓斑白的头发,还带着有一点土的样子。但是,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莫言是中国作家中的一面旗帜,是一位写出很多精品的作家,在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莫言风。

而有一首被命名为《烟恋上了手指》的诗,曾火爆网络,且这首诗疑似跟大文作家莫言有关。

用香烟写爱情,使一首香烟诗风靡多年

全诗如下:

香烟恋上了手指,

手指却把香烟给了嘴唇,

香烟亲吻着嘴唇,

内心却给了肺,

肺以为得到了香烟的真心,

却不知伤害了自己!

是手指的背叛成就了烟的多情,

还是嘴唇的贪婪促成了肺的伤心。

这首诗在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多人的热捧,成为了网红情诗!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宠儿,“爱情”的身影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小说、诗歌以及散文等,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也之中,都有描写爱情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

可是,对于应该如何去表达爱情,不同的作者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而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对上了很多人的胃口,因此才会迅速的走红。

人们从中感悟良多,并产生了共鸣

对于这首诗,人们评价说:它意象通俗却鲜明,其内蕴深刻而丰富,高度的概括了世间爱情的不可捉摸,其意蕴无穷;而且,它又质朴无华,没有什么华辞丽句,仅是靠“香烟、手指、肺”等一些通俗易懂的意象,便巧妙的编织出了一个符合生活真实,编织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感同身受的爱情故事。

除此之外,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文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用看似普通的抽烟,来比喻人间的爱情,通俗而形象。

“香烟”就好像是世间的人,为了得到自己梦想中的爱情,在“手指、嘴唇、肺”之间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权衡。可到最后,爱情却成为了一场虚空:所谓人生如烟,岁月无痕,枉自多情。

对于这首情诗,有位网友的解释很好。他认为此诗想要表达的是:世界上最懂男人的东西是香烟。男人从来都没有对它倾诉过什么,但是它却什么都懂。在男人的心中有太多的伤感以及无奈,在而在点燃它的那一刻,就都会化成一缕轻柔。而当青烟渐渐散去,男人还是那个男人,只是香烟却早已经化为灰烬。香烟就是传说中那个要伤害你的人,却也是最懂你的人!

这种解释,让人们瞬间的领略了爱情的魅力与凄美。而且它形象而妥贴,把香烟比作的爱说得极其细致缠绵。或许,香烟真正钟情的是思想,它努力通过手指、嘴唇、肺把爱意传达给了思想,就算是烧成了灰也在所不惜。

在这首诗火爆了之后,一个问题产生了——谁是作者?

作者疑似莫言,本人未澄清以致真相成谜

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很多网友都认为应是莫言无疑,而莫言本人也始终没有站出来澄清过,因此也让一些人更加坚定这一猜想。

可是,人们在翻遍了市面上已经出版了的莫言的所有作品后,却根本就找不到有这首诗的痕迹。而时至今日,莫言也没有对此诗作出版权的声明,因此,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至今都是个谜。

确实,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确实会写诗歌,并且其书法也不错,比如他之前就参与创作了书法作品长诗《鲸海红叶歌》。

由此也不得不说,莫言的文学水平确实是高。再结合了莫言确实有吸烟的爱好,因此就有很多人就觉得这首诗就是莫言写的。但是,也有网友说道:读过了莫言的作品之后,就能感觉到这一首诗绝非他本人所作,因这作品显得太矫情,一看就是网络上某些人借莫言之名发出来的。

实际上,莫言也确实有一首诗的里面出现了“香烟”:

膜拜说书人,蔑视文学馆。

老龟甲壳硬,啄木鸟嘴尖。

鱼龙混一池,忠奸共香烟。

艺术之真谛,从来在民间。

就像诗中最后一句“艺术之真谛,从来在民间”,说的那样,想来,艺术出自民间本来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而之所以这首诗会跟莫言扯上关系,想必也是侧面的证明了这首诗歌的水平不一般吧。

小结

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谁写的,这首诗歌都是值得让人品味一番的。这首诗歌巧妙的借用了一个吸烟者与烟之间的“感情纠葛”,进而描绘出了如今的一些真实现象,那就是:“我爱着你,你却爱着他,他却不珍惜你。最后大家都很受伤。”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