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中,霍小玉的做法并不可取,而崔莺莺的选择才值得我们学习

从古至今的小说创作中,最不缺的就是关于爱情的题材,花前月下,才子佳人,山盟海誓,情路就算坎坷也大多能坚贞忠守,最后历尽沧桑携手而归。当然也不乏一些痴男怨女坚守最后仍然一无所得,最后悲愤伤情离世,如唐代小说《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

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

霍小玉本是霍王宠爱的小女儿,容姿艳美,神态飘逸,在霍小玉及笄时,霍王曾花十万工钱为霍小玉造一只紫玉钗作为及笄礼。可惜好景不长,霍王去世,因霍小玉的母亲是霍府的侍妾,出身低贱,家人无人愿意收留,便将二人赶出霍府,另择地住。迫于生活霍小玉流落教坊做起了艺妓。

李益是陇西的书生,家门清贵,少有才气,自喻风流多情,欲寻得佳偶,于是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便展开来了。

经人介绍李益与霍小玉正式开始相见,霍小玉一出场“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跃,转盼精彩射人”明媚清婉,光彩照人,李益见是欢喜异常。也由于李益才气在外,霍小玉很早就很仰慕李益,此番相见心中也是十分愿意。才子佳人的结合,就如同李益所说:“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

若说此时李益对霍小玉是一见钟情,那也不过是见色起意,所以说感情的最初并不纯粹,再加上两人的身份阶级地位,也预示着两人若要相伴到老的困难重重。

但是陷于爱情中的霍小玉无视了这些,当晚便留李益宿于闺中,是夜,情溢暖帐,低语欢情,让李益感叹巫山烙浦不过也。中宵之夜,霍小玉也开始清醒了,向李益哭诉自己的娼妓之身,得以留住李益也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可是一旦容颜老去,只怕李益也会移情抛弃,使自己孤独无依。

此时李益刚得到霍小玉,自然心中无限珍惜,发誓赌咒:“粉骨碎身,誓不相舍,请以素缣,著之盟约。”

爱情中的誓言其实是最不可靠的,霍小玉本也是聪慧女子,教坊卖艺多年,世事经历也不少,想着也就听听愉悦一下当时的心情就可以了,没想到霍小玉当真拿出笔砚让李益写了下来,之后收好才放心下来。

或许当时霍小玉也敏锐的感觉到,李益感情的不长久,但是她的感情是真,她想要用誓言留住李益,其实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为情所伤,身赴黄泉

好景不长,因为李益授郑县主簿,就要上任,两人不得不分开,而这次的离别霍小玉心中也意识到两人的结局,心中愁苦再次退步跟李益说:

“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

生且愧且感,不觉涕流,因谓玉曰:“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以卿偕老,犹恐未惬素志,岂敢辄有二三。固请不疑,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当却到华州,寻使奉迎,相见非远。”

然而李益回到家中,李母却早已跟做主为李益定亲,因为李母素来严峻,李益也不敢反抗,只得筹钱凑聘礼,因此错过了与霍小玉的八月之期,心中愧对霍小玉,却也懦弱的不敢去面对,只能逃避。

霍小玉始终不忘李益,思念成疾,消耗资金打听李益的下落,遍请亲朋,多方召致,甚至不惜卖掉及笄时霍王为她打造的紫玉钗,然而李益始终惭耻忍割,终不肯往。

最后在一侠义之士黄衫客的帮助下,将李益骗至霍小玉住处,此时的霍小玉已经病弱将逝,只是心中的不甘和对李益的怨恨促使她愤然而言:“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意思是她的薄命乃是李益所为,心中的愤然必会化为厉鬼来报复李益的妻妾,使李益的妻妾终日不得安生。

最后霍小玉死后,李益也心中愧悔,在霍小玉的墓前尽哀而归。

生前执念深重,死后作祟危害他人

在霍小玉死后,李益便跟卢氏成婚,可是成婚之后,家里邪事频出,李益本就性格多疑,多次疑心卢氏与人有染,常常对卢氏暴加捶楚,备诸毒虐,最后甚至诉于公堂,休掉卢氏。

后来又收了一个美貌小妾,却又经常恐吓,整天对着小妾说:“我在某处得到一美姬,因为犯了什么事情,我又是怎么杀死她的!”每次出门时,还要拿着浴缸扣着小妾,贴上封条,回家之后再检查封条是否完整。整天拿着一把匕首对自己的侍妾说:“这是信州葛溪出产的钢铁,专门斩断犯有罪过的人的头!”

李益种种婚后的表现让人有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安嘉和的即视感,多疑、残暴、变态,全然没有了之前那个潇洒多情的翩翩公子模样,以至李益的生活以及家人生活整日都在不安惊恐中度过。

为情所困致使身亡,不甘被负又去危害他人的做法并不可取

霍小玉因爱而逝的结局,让她的爱情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永恒的悲剧价值,也让后人扼腕叹息。但她的一些做法却也让人无法苟同。

她的悲剧其实也是当时时代大多数女性的悲剧,虽然在唐朝女性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但也只是相对,其实在当时对于女性来说依然是男人的附属品,再加上当时阶级门阀森严,门当户对的标准极高,多数才子与妓女的爱情也多是以悲剧收场。

霍小玉也是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会跟李益说八年之约,约定到期,她自请入庵为尼,而李益也可以聘请高门贵女为妻,只是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发生了

“红颜未老恩先断”的事情,但是李益的懦弱薄情,并没有唤醒她对于感情的正确认识,仍是固执地寻找李益,致使家财散尽,身病垂危。

霍小玉对李益的痴情和对感情的真挚,让人感慨钦佩,只是李益的妻子卢氏和其他的侍妾又何其无辜,为何要遭她怨恨,同样都是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女性,不应该将自己的悲剧强压到别人的身上。

古人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古代,人们都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也让一些女子的才能不能得以施展,不能向男人一样去建功立业来维护自己的地位。所以女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嫁得良人自然一生无忧,若遇人不淑就就很悲剧,若不能跳出这个悲剧的生活就会更加可悲。

面对感情的失败,理智对待并及时调整好心态

唐代的另一部有名的小说《莺莺传》里面,佳人崔莺莺同样也是遭到了书生张生的抛弃,而张生抛弃理由也很奇葩。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大意就是说,大凡美貌的人,不危害自身,就一定会危害他人,红颜祸水,祸国殃民,连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这样有实力的国家,都未能降服,我自知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克制自己的感情。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太好了,我配不上你,你另寻他人吧!在玩弄了人家的感情之后才说了这句话,真的是渣的一塌糊涂。

但崔莺莺对于已经失去的感情并未做过分的留恋,对于张生的不忠,也很理智的看清事实,不做纠缠,之后也遵循了普通女子的人生轨迹——嫁人,而张生也另取了她人。

故事到了这里也该结束了,可是如果就此结束的话,也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对于的人物的形象刻画也并未突出其重要的特点,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故事发生,虽然简短,却也将人物深层的性格突出的更加生动真实。

后来一次张生正好路过崔莺莺的家门,就想以表兄的身份再见一次崔莺莺,但被崔莺莺果断拒绝,之后又给张生回了一封谢绝信:“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对于张生的始乱终弃,崔莺莺的这封决绝的书信如同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了负心人的脸上。

在人的本性中,总是对未得到和已经失去的事物念念不忘,张生弃了崔莺莺,却还希望能再见面,面对崔莺莺的拒绝,他又出现哀怨的神情。而崔莺莺面对旧日情人,毅然泰然地维护好自己的感情的尊严,作为处于当初感情弱势地位的女子,也并没有因为情郎的一时兴起而忘记之前受过的伤害,再加上过去的事情已是定局,整日沉溺于过往之中,又如何开始新的生活。

后记

女人大多是感性的,一旦陷入感情中很难出来,就算出来也大多带着一身的伤痕累累,就如同《诗经·卫风·氓》中所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可是如果害怕感情断绝时的心痛,继续沉溺其中,就如同饮鸩止渴一般,最后说不定连性命都会丢掉了。所以在感情方面不能像霍小玉那样,明知被背叛,仍固执地不肯放手,以至为情憔悴,只身赴黄泉。

更应该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气和魄力,恩情断绝,内心悲痛,也要潇洒离开,“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做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