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勾調有個相似相溶規律,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可

在我們勾調白酒中,往往會發現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拿兩款不同香型的好酒相互勾調,有時會發現調出的酒卻是一款差酒,雖然酒體的持續度、年份感都可以,但就是口感的平衡度不好,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有時會認為這款酒的融合度不好。



提高融合的最好方法就是請專業調酒師勾調,畢竟人家專門吃這碗飯,結合酒的不同問題用不同的調味酒勾調,如果一款酒連專業調酒師都不知道怎麼下手,那就說明這個酒真的沒救了,只能考慮做中低端酒或做其他酒的調味酒。


對於大眾來說,最普遍的提高兼香酒融合度方式就是陳化,尤其是陶壇陳化,其帶來的效果更好。對於白酒勾調,有這樣一個規律,風格不同的酒相互勾調,不管原基酒年份有多長,其調出的酒都應當作新酒看待,這個規律的背後反應了不同路數的酒相互勾調,在打破了原有酒體酸酯平衡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平衡的現象。對於工藝一致,品質相似的酒,相互融合後酒體的內部平衡不容易被打破,畢竟其內部平衡狀態相似,因此相互之間易於融合。



而這也是白酒的相似相溶規律,在許多流派兼香酒勾調中,強調建立新的平衡,畢竟大多數兼香酒都是濃型和醬型分開發酵,勾調而成的酒。即便是白雲邊這種路數的兼香酒,也是分型發酵,只是其窖池融合了醬香和濃香特點,前段醬香風格酒釀造完成後,用醬香糟並投糧按濃香工藝發酵。也正是因為如此,白雲邊的原酒也分濃型、醬型,但其設計出來的酒體融合度往往比“二步兼香”要好,這是因為白雲邊濃型、醬型酒釀造的糧食原料、發酵小環境是一樣的,糟醅之間相互存在關係,而這增加了其濃型酒和醬型酒的共性,這在勾調中方便了兩者之間的融合。同樣,出“二步兼香”的品牌酒也有這樣一個規律,酒廠同釀濃香和醬香並精心勾調出來的酒其融合度往往好於外購濃香或醬香勾調出的兼香酒,對於外購調出的兼香酒,往往會有酒體不協調的表現。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兩種原酒不是為了出兼香酒而釀,特點追求更講究獨自路數展現,而並未考慮兩者混合所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兩種酒的發酵自然環境、水源、廠房環境、高粱品質可能都不同,這增加了兩種酒的差異化,也為後期的融合勾調增添了障礙。



在兼香酒品鑑中,我們經常會感受到一些前濃後醬的酒,這種變化讓許多酒友認為將少量醬酒加入濃香酒裡面就是一種前濃後醬的兼香酒展現,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對於前濃後醬兼香酒,在前幾年的兼香酒中表現較多,因為濃香大眾化的早,好多濃香酒廠運用的是粳高粱釀造,粳高粱酒前味偏大、尾味較短,酒體不夠連綿,而當時的醬酒大多運用糯高粱釀造,酒體濃郁,口感連綿,尾味悠長。因此將醬香酒少量調入濃香酒中,前段濃香強勁的風味蓋過了醬香,而到了後段,因為濃香風味表現不足,這給了醬香發揮的空間,而這也使酒體表現出前濃後醬的感覺。


在濃香和醬香酒勾調中,不一定都是前濃後醬的感覺,也可以調出前醬後濃的特點。圈裡有位朋友調過一款奇葩的兼香酒,其用重焦糊味,尾味較短的醬香尾輪次酒,少量調進糯高粱原窖濃香酒中,使得酒體表現出前醬後濃的感覺,因為醬型酒前段濃郁且具有穿透力的焦味壓住了濃香的醇綿展現,而後段醬型酒風味的弱化又讓濃香酒的綿甜之感得以迴歸,而這卻讓酒體展現出一種先醬後濃的特點。當然對於大多數酒廠,是不會設計這類兼香酒的。


不管是前濃後醬還是前醬後濃,都表現出了兩種原酒不同階段酒體表現強度的區別,好的兼香酒很少有這種變化,其濃醬協調,風味一致感好。這要求釀分型兼香酒的酒企,其濃香和醬香原酒運用相同的糧食原料,相似的發酵速率出酒,只有這樣,其酒體的持續和變化才相似,勾調起來酒體融合才更好。



因此對於兼香酒,我在品評當中非常強調融合度和風味的銜接,融合不好或銜接不好的酒我往往不會給很高的評價。曾今酒鬼酒宣傳自己酒的風格是“前濃中清後醬”,其實我並不認可這種宣傳,因為其容易給人以中間風味有斷層,銜接不好的感覺,90年代老酒鬼和這幾年的內參酒給我的感覺都不錯,其都是一種連綿、一致、飽滿且個性強烈的酒,其三香於一體,協調度很好。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我不得不承認,這種宣傳有很強的號召力。最後,關於我對兼香酒融合和變化的理解,作為酒友及行業的您怎麼看?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我們一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