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晚年的书法作品《丧乱帖》,百遍之内能临出精髓算你厉害

此帖创作之时,他的老家山东琅琊地区正处于一场战乱之中。此帖行草融会贯通,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其心情的剧烈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丧乱帖》书法精炼老道,技法成熟,是难得的精品。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王羲之手札中的杰作:字体由行入草,用笔雄浑又兼飘逸,体势倾斜中寻找平衡……

在王羲之的手札中,《丧乱帖》感觉是最硬朗的,这或许是由他当时的心情决定的吧。临写的时候认真观察每个字的起承转合,尤其是折笔处,一定要反复揣摩,练习多了就会写出感觉了。




我们现在欣赏《丧乱帖》,不能只是为它的美而感动,一定不要忽略了王羲之在书写时心情的起伏。

他在帖中写道“号慕摧绝,痛贯心肝”,“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可以想象王羲之当时的心情一定是万分悲痛的。




书写此贴这一年王羲之五十岁,其书正值佳境。当时他人在南方,北方战乱,他家祖坟墓遭毁,这是王家的祖坟第二次遭毁了,上一次是他小时候。无论是谁,祖坟被毁都没办法心情好的,所以王羲之当时的心情不难理解。




在古代,祖坟就好比信仰,毁人祖坟,象征着毁掉这一家族的根脉。所以古时战争,刨人祖坟的现象十分常见。好在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方是东晋,将领又是王羲之好友,他很快将王家祖坟修复了。即便如此也无法抚平王羲之的伤痛,条件所限又不能立即返乡拜祭,那种心情可想而知了。

或许正是这种异常的刺激下,情绪得到充分调动,人在这种时候总要有个宣泄的方式,于是乎把所有的痛楚和郁闷全部倾注笔端,疾书而成此贴!

多了解一下这个背景,对我们临习《丧乱帖》一定会有帮助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嘛,多啰嗦几句大家不要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