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的“哭訴”:如果能重來,孩子成績再差我也不送補習班!

一位母親的“哭訴”:如果能重來,孩子成績再差我也不送補習班!

補習班彷彿成了中小學的一種潮流,幾乎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上過補習班,外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做家長的完全不夠孩子的意願,把學習之餘的時間全部排滿,一個幾歲的孩子除了在學校上課以外,其他時間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毫無童年可言。導致現在很多孩子成了“學習的機器”,甚至還出了“高考工廠”之稱的學校。

不得不說,一些家長在呼籲學校給孩子減壓的同時,自己卻把更大的壓力強加在身上,而且是不敢有反駁的餘力的。

前段時間我在班上調查了一番,54個孩子有48個週末都有興趣班補習班。作為老師的同時我也是媽媽,說實話這樣的調查結果我並不意外,以前我的孩子時間排得更滿,吃了吃飯睡覺以外,沒有更多的空餘時間,看電視玩遊戲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

剛開始我認為孩子沒有自控力,所以需要我這個做家長的控制,生活上不用操一點心,只管顧好自己的學習就行,那時候我這樣的想法維持了很多年,我的孩子也“悲催”了很多年。

直到他漸漸地變得沉默寡言,神情呆滯。看著他面無表情拿回來的80分的試卷,雙眼無神,做數學題目只會照著公式往上套,毫無邏輯思維能力可言,補習班只是剝奪了他的時間,沒有帶來更多的收益。

去年,《華商報》曾報道,家長給孩子花8.5萬元上了一年半的輔導班,孩子成績沒提升反而下降!最近,上海市一項關於小學生的調查也打破了我們對輔導班原本的期待。該調查顯示,沒上過輔導班的孩子後勁更足。而此前,一項來自《揚子晚報》的調查中,在2015年高考中拿下江蘇省轄市文理科狀元的21名考生中,90%以上的孩子學前沒有參加任何學科輔導。

這是為什麼呢,輔導班為什麼往往不能保障效果呢?在一位資深輔導老師眼中,這是一個值得家長們深思的問題——輔導班,這種學習中的捷徑,有時還是不走為好。

因為在他眼中,僅僅以提升成績為目標的補習,是一種“短視近利”,最後是對孩子的揠苗助長——多數補習學生,從來不清楚所學,更不知道“對,是為什麼對;錯,是哪裡錯!”

給公式、套解法,最快得分的捷徑,但也是扼殺思考的最有效管道

通常家長送孩子去補習班,只希望看到一個目的:成績提升!當然,家長對於各樣學科的內容,不若補習班老師那麼有把握,因此不太會干預補習班教學的過程,只以學校考試的結果來定論!

急功近利的結果,一定是對孩子揠苗助長。多數補習學生,從來不清楚所學,更不知道對是為什麼對,錯是哪裡錯!

等他們長大後,自己變成了父母,由於對於學科從來沒有信心,只能再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如此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到底是想把孩子培養成考試的機器,還是一個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學生?

所以我想如果可以重來,我是不會再把孩子送去補習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