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母乳,連接母嬰健康的紐帶

今天是第 81 期《母嬰之聲》,我們解讀了 10 篇文獻,分別關注:母乳餵養,配方奶粉,谷蛋白,維生素D,新冠肺炎,早睡早起,室內汙染,子宮菌群,細胞因子。

Science:母乳,連接母嬰健康的紐帶

Science——[41.037]

① 母乳餵養被證實能夠提高新生兒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降低感染及各種發育障礙風險;② 同時部分證據支持母乳餵養與成年期智商、肥胖、糖尿病等存在關聯;③ 另外,母乳餵養被指能夠降低母親乳腺癌、卵巢癌及心臟代謝紊亂等疾病風險;④ 母乳中除了宏量/微量營養素以外,還有其他活性成分,包括細胞、微生物、mRNA、抗體等,對新生兒的腸道菌群具有作用;⑤ 通過理解母親-母乳-嬰兒三位一體的動態平衡,有利於健康監測和提出新的預防策略。

【主編評語】

該通訊文章強調了母乳在母親-嬰兒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總結了目前發現的母乳在母嬰健康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強調了人體多組學研究在“母親-母乳-嬰兒”三位一體動態健康體系中的作用。母乳有望成為開啟母嬰健康的關鍵鑰匙,為今後的研究指明瞭方向。(@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Understanding the mother-breastmilk-infant “triad”

2020-03-06, doi: 10.1126/science.aaw6147

營養強化配方奶粉或有助於兒童語言發育

Nutrients——[4.171]

① 納入122名嬰兒隨機分為干預組(營養強化的配方奶粉餵養至18月)和對照組(標準配方奶粉),同時納入33個純母乳餵養嬰兒;② 在4歲時,評估兒童的語言發育情況;③ 對照組總體得分低於母乳餵養組,而干預組與母乳餵養組無統計學差異;④ 干預組兒童在口語自發表達得分上高於對照組,而與母乳餵養組無統計學差異;⑤ 對得分進行分類,對照組劃分為“語言能力需要提高”的人群比例高於干預組;⑥ 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語言發育呈微弱負相關。

【主編評語】

該臨床隨機對照試驗指出,強化後的嬰兒配方奶粉餵養的兒童,在4歲時語言發育較標準配方奶粉餵養的兒童更佳,且與母乳餵養無異。該研究為配方奶粉的進一步改良提供了支撐。(@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Influence of a Functional Nutrients-Enriched Infant Formula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Healthy Children at Four Years Old

2020-02-19, doi: 10.3390/nu12020535

嬰兒期谷蛋白攝入或增加1型糖尿病風險

PLoS Medicine——[11.048]

① 納入86306名母嬰數據,在孕22周、產後18周評估母嬰谷蛋白攝入量,隨訪兒童12.3年,記錄兒童1型糖尿病患病(T1DM)情況;② 總體T1DM患病率為0.4%,平均發病率為32.6/10萬人年;③ 母親日平均谷蛋白攝入量為13.6g,而兒童為8.8g;④ 母親孕期谷蛋白日平均攝入量與兒童T1DM發病風險無統計學關聯;⑤ 兒童嬰兒期谷蛋白日平均攝入量每增加10g,T1DM患病風險增加1.46倍;⑥ 嬰兒期過高的谷蛋白攝入與未來T1DM風險可能存在正相關。

【主編評語】

谷蛋白是一種單純的蛋白質,存在於穀類中。對谷蛋白過敏會誘發乳糜瀉。注意到,嬰兒期谷蛋白攝入增加可能增加兒童1型糖尿病風險,同時,也有部分研究認為攝入谷蛋白可以預防2型糖尿病。不同的研究之間結果不一致,需要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撐。(@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Maternal and child gluten intake and association with type 1 diabetes: The Norwegian Mother and Child Cohort Study

2020-03-02,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3032

JAMA子刊:孕期補充維生素D對後代長遠效果佳

JAMA Pediatrics——[12.004]

① 對一項包含623名孕婦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中進行長期的隨訪研究,其中干預組和對照組孕婦從24孕周至產後1周,每日分別補充2800IU/d、400IU/d維生素D;② 後代3、6歲時分別進行骨礦物質含量(BMC)、骨密度(BMD)測定;③ 干預組全身BMC含量高於對照組,除頭部以外的BMC也高於對照組;④ 干預組頭部BMD較高;⑤ 在母親維生素D缺乏以及冬天出生的兒童中,上述作用更為明顯;⑥ 干預組骨折發生率較低,而其他人體測量學指標,如BMI等,無統計學差異。

【主編評語】

本研究基於隨機對照試驗的長期效果觀察,發現孕期高劑量維生素D補充對後代增強骨密度,減少骨折發生率等具有效果。該研究為孕期健康管理提供借鑑。(@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Effect of High-Dose vs Standard-Dose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in Pregnancy on Bone Mineralization in Offspring Until Age 6 Years A Prespecified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2020-02-24,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9.6083

NEJM:從武漢數據看兒童新冠肺炎病情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70.67]

① 在2020年1月7-15日,因呼吸系統感染而在武漢同濟醫院住院的366名16歲以下的兒童進行病原體檢測;② A型流感病毒陽性率為6.3%,B型流感病毒5.5%,只有6例(1.6%)為SARS-CoV-2陽性;③ 6例病例年齡在1-7歲,既往健康,發病以發熱、咳嗽、嘔吐為臨床特徵;④ 所有兒童均接受抗病毒、抗生素和支持性治療,其中一名被收入重症病房,但均在5-13天內康復;⑤ 6例兒童及其家屬均無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其中一例甚至沒有居住在武漢,無外出史。

【主編評語】

本研究對同濟醫院收治的兒童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病原體檢測,發現相比於流感,兒童新冠病毒感染率並不高。其次,雖然有高危病例產生,但所有感染患者均在15天內康復。該數據一方面證實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提示家長可以不必過度恐慌。(@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Detection of Covid-19 in Children in Early January 2020 in Wuhan, China

2020-03-12, doi: 10.1056/NEJMc2003717

早睡早起可能也是預防兒童肥胖的“利器”

Pediatrics——[5.401]

① 納入107名兒童數據,對其2-6歲時睡眠情況通過活動記錄儀進行監測,評估5個維度的評分:晚睡、睡眠潛伏期、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和睡眠不規律;② 收集同時期的BMI z分數以及腰圍數據;③ 睡眠時間更短者,BMI z分數更高;④ 同時,晚睡評分更高者,BMI z分數以及腰圍均更大;⑤ 分層分析發現,具有肥胖危險因素(父母肥胖)且有晚睡習慣的兒童,其BMI z分數及腰圍均明顯增高;⑥ 而不具有遺傳因素的兒童中,有晚睡習慣者肥胖風險也更高。

【主編評語】

通過人群研究發現,兒童期具有晚睡習慣的,其BMI和腰圍更高。其影響是否是長遠的,值得進一步長期觀察研究。(@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Sleep and Adiposity in Children From 2 to 6 Years of Age

2020-02-18, doi: 10.1542/peds.2019-1420

幼兒園室內汙染物需關注

Environmental Pollution——[5.714]

① 在美國8個育兒所進行採樣,採集塵埃及絨毛墊樣本,對37種氟烷基物質(PFAS)及其前體物質進行檢測;② 在塵埃中共檢出28種PFAS,累積濃度在8.1~3700 ng/g之間;③ 其中主要成分為中性PFAS,包括FTOH、FOSA/FOSE等,而離子型PFAS的濃度較低,主要為6:2FTS和8:2 FTS;④ 在絨毛墊子中檢出PFAS濃度較低,主要為FOSA/FOSE;⑤ 每日通過塵埃攝入的中性PFAS含量佔全部PFAS攝入量的75%,應該關注幼兒園室內汙染物的暴露情況。

【主編評語】

眾所周知,氟烷基汙染物(PFAS)對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可能有一定的損傷。而嬰幼兒的暴露環境最常見的為家庭和育兒所(幼兒園)。以往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家庭內汙染物暴露,而忽視了對幼兒園的日常監測。有必要對幼兒園中的浮塵進行常規的汙染物監測。(@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Indoor exposure to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in the childcare environment

2019-12-02, doi: 10.1016/j.envpol.2019.113714

妊娠期子宮內膜菌群或有大作用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6.12]

① 在一名原發性不孕進行治療的女性中,第一次孕期採集子宮內膜液後,胎兒8周+3天自發流產,第二次在孕4周採集子宮內膜液後,活產;② 比較兩次的子宮內膜菌群結構發現,流產前子宮內膜的菌群多樣性更高,而乳酸桿菌相對丰度更低;③ 宏基因組測序發現,流產前子宮內膜菌群含有捲曲乳桿菌,而菌群功能結構不穩定;④ 活產前的子宮內膜菌群以惰性乳桿菌為主;⑤ 該研究初步提示孕早期子宮內膜菌群結構可能影響妊娠結局。

【主編評語】

本研究報告了僅一例個體,前後兩次子宮內膜菌群的採樣和測序比較結果。兩次的妊娠結局分別為自發流產和活產。而孕早期的宮內菌群也顯示出巨大的差異。該研究亟需更大的樣本量進行驗證。或許子宮內膜菌群結構是不良妊娠結局的敏感預測指標。(@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The first glimpse of the endometrial microbiota in early pregnancy

2020-02-09, doi: 10.1016/j.ajog.2020.01.031

Lancet子刊:妊娠期孕婦體內細胞因子濃度或與後代精神疾病有關

The Lancet Psychiatry——[18.329]

① 納入90例精神病及其不患病的79個兄弟姐妹,並匹配273例非精神病對照,匹配樣本庫中其母親妊娠期血液多個炎症因子的水平的數據;② 線性混合效應模型提示,IL-6和IL-10隨孕周增加呈增加趨勢,IL-17α和IL-8呈倒U型,IL-5和IL-17α呈下降趨勢;③ 相比於對照組,病例組母親孕期TNFα、IL-1β、IL-6濃度均更高,但在兄弟姐妹間無統計學差異;④ 分層分析提示,在孕10-20周這種差異更加明顯,而快生產時這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主編評語】

本研究利用以往隊列資料進行回顧性的病例匹配,分析發現,在孕10-20週期間,母親體內TNFα、IL-1β、IL-6水平更高者,其後代兒童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該研究結論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可作為精神病一級預防的潛在措施。(@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Cytokine concentrations throughout pregnancy and risk for psychosis in adult offspring: a longitudinal case-control study

2020-02-05, doi: 10.1016/S2215-0366(20)30006-7

子癇前期孕婦的胎盤生長因子水平或有臨床預測價值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4.965]

① 對一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二次分析,探索疑似子癇前期的孕婦血漿胎盤生長因子(PIGF)與母嬰妊娠結局的關聯;② 在1112名孕婦中,低水平PIGF(≤100pg/mL)佔67%,其中極低水平(≤12pg/mL)佔32%;③ 相比於正常PIGF組,低PIGF不良嬰兒結局風險增高17倍(9.2% vs 0.8%),而母親不良結局風險增高3.6倍(6.2% vs 1.9%);④ 極低水平PIGF組母嬰不良妊娠風險也顯著增高;⑤ 可以用PIGF水平對疑似子癇前期患者進行分層,預測不良妊娠結局風險。

【主編評語】

本研究發現,在(疑似)子癇前期的孕婦中,低胎盤生長因子(PIGF)者佔比較大,且不良妊娠結局風險高。用PIGF預測不良妊娠結局的靈敏度較高,但是特異度較差。但仍然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小筍乾兒)

【原文信息】

Placental Growth Factor and the Risk of Adverse Neonatal and Maternal Outcomes

2020-02-06, doi: 10.1097/AOG.0000000000003694.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尹小甜,小筍乾兒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3-13 |

03-06 |

02-28 |

02-21 |

02-14 |

02-07 |

02-01 |

01-24 |

01-17 |

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