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何谓能耐?能耐的住烦

事业的征途上,万千坎坷,一帆风顺的情况是极少见的。有时前面发展的比较顺利,但到了一定阶段,就遇到了瓶颈;有的甚至刚开始便遇到了阻塞,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因此放弃或者在烦闷的情况下自乱阵脚。

曾国藩一生极为重视内在的修炼,他的个性便是发现一桩性格上的弊端,咬牙也要将其修正。

居官、带领湘军日久后,他逐渐发现自己脾气急躁的毛病,这个毛病在官场处事和行军征战中给他带来过不少教训,后来回乡调养时反思过往,他针对此专门给九弟曾国荃去了一封信,言道: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兄之短处在此,屡次谆谆教弟亦在此。”

耿恭简公是明朝的户部尚书,久居宦海的他曾经感叹总结道“为官处理各类上下内外事务,总是要以耐的住烦为最重要之事”。

仕途的各类关系是复杂的,仕途的各项事务是纷繁的,劳心、劳力、劳神。有时更有好像明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却排在自己前面,甚至所发号施令是错的时你都得遵守的情况,怎么办?心性过于急躁的人此时便可能适应不了而感到心力交瘁,放弃了。

可如果是真有心为国家与大众谋一份福利又懂得忍耐的人,他们即使明知官场就是如此、从来如此,也会挺身入局并坚持下去,只为了,自己的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实现。是为真正的强者与勇者!如多数平庸之人只是随意发泄急躁不满的话,那其实是一种懦弱,内在的弱。

曾国藩知道自己短处在这此,也知道九弟曾国荃的短处恰恰也在这里,哥俩耐性其实都是不甚足的。何况此时曾国荃还在前线带兵打仗,兵营事务之繁杂不比官场少,而前段时间曾国荃来信中流露出的一些情绪更让他忧心。所以曾国藩针对这个情况接着劝说道:

“廿七日来书有云:‘仰鼻息于傀儡腥膻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此已露出不耐烦之端倪,将来恐不免于龌龊。”

曾国藩敏锐觉察出弟弟前日的来信中流露出一种不满与满腹牢骚的情绪,其实从曾国荃自身角度看,这些已经表明他现在对带军征战这件事很有些不耐烦了。

那还得了!一旦一支部队的主帅都不耐烦了,不要说部署阵战时很容易欠周密、失当,就是流风所及、上行下效之下,众将官又岂能耐的住烦呢?一直上下都不耐烦的部队,又岂能打胜仗?

所以鉴于此事的严重性,曾国藩在信中一再谆谆叮嘱道:

“去岁握别时,曾以惩余之短相箴,乞无忘也!”

去年兄弟两人惜别时,曾国藩曾深刻地在弟弟面前剖析了自己的短处,他希望弟弟能够借此也省察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希望他一定不可忘失。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他作为家中的长兄与湘军的统帅,总是能从细微处觉察出对自己弟弟与湘军不利的心态并谆谆劝勉之,而他自己,也总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耐烦,其实我们常人往往都耐不住烦,略碰挫折往往就放弃了。每个人都想有过人的能耐,可“能耐”是什么呢?细品这两个字,把“能”与“耐”分开可能更易见真义。

何谓能耐?能耐的住、能咬牙耐的住,是谓能耐!能耐的住,也才有了能耐。

选择是很重要的,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人生中究竟是败在选择上的时候多?还是败在过早放弃的时候多呢?很多时候,我们恰恰不是败在了选择错误上,而是败在了选择太多,选择的路没有坚定走下去上面。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再选择,而是耐的住当前的选择,耐心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