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话姓氏之王姓


本文我们将通过王姓起源、外族基因融入、以宋、明两朝为例看历史上王姓的分布与迁移、王姓郡望堂号和血型占比来解析这一王族之姓。

王,“天下所归望也”。三划连其中谓之王,三划代表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称号,也是王的本义。

在夏朝以前,一国君主不称王而称氏。夏朝君主改称为后。进入周朝之后,君主才称王。

王姓的始祖往往出生于帝王世家,这是王姓先人对王权和血统概念的崇拜,成为帝王后裔某一支氏族的称谓,最终产生王姓。

王姓主要来源有以下三块儿:

一,源自子姓。商末,纣王叔父比干多次犯颜强谏,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二,源自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或王子侨,因直谏而被贬为庶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后代便称其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乱分别迁至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为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历史。

姬姓王氏还有三个分支。其一,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被封为兰陵君,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约2200年历史。

另一支源自春秋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因太子早夭,死后传位于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胞弟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因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王姓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历史。

再有一支为东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国亡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成为王城王氏,这一支王姓有2400年历史。

最后说说王姓的第三大来源,源自妫姓。封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氏是王姓中的重要一支。齐国被秦灭后,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长孙田安为济北王,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地位,其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原齐国的领地为活动领地,有2300年历史。

外族基因融入: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丸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北宋西夏国党项人,金女真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元蒙古人,清满洲八旗完颜氏、伊喇氏等均有王姓。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推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汉族王姓。

历史上王姓分布与迁移:先秦、汉晋时期,华北为主要活动地区,隋唐迁向各地。

宋朝王姓大约590万人,为宋朝第一大姓,山东为王姓第一大省。主要分布于鲁、冀、川、豫、晋;其次分布于赣、浙、陕,全国形成了晋陕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儿王姓聚集中心。

明朝王姓大约620万人,仍为第一大姓。主要集中于浙、苏、鲁三省,其次是赣、晋。这一时期,南方王姓经过六百年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已经超过了宋朝。宋朝王姓大省河北、四川河南的王姓人口已经下降了一半。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陕两大块王姓聚集地区。

王姓郡望堂号:王姓郡望堂号有26个,包括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河间、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汲郡、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冯翊、营州、安东等,普遍使用堂号为三槐、槐阴。

王姓各血型占比:O型31.6%、A型27.9%、B型30.9%、AB型9.6%。

好了,今天的漫山话姓氏之王姓就讲到这里,想了解自己姓氏图腾的可以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