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瑰宝——莫高窟

“莫高窟是世界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366年一天的黄昏,行游到此的乐僔和尚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对面的三危山突然霞光万道,犹如千万身佛,在翼翼金光中浮现,乐僔确信,这是佛祖对自己的暗示,他决定要在三危山对面的崖壁上开凿一个洞窟,莫高窟一千两百多年的营造历史就此开始,为了纪念乐僔开凿首窟之功,后人将这里称为莫高窟。意思是末高于此僧,这就是莫高窟名称的由来,从乐僔开辟第一个洞窟一直到元代,莫高窟的营造史像是一场永不间歇的接力,崖壁上的洞窟,犹如蜂房一样,密密麻麻,后来的洞窟营造者常常因为寻找不到合适的开窟位置而烦恼。

(莫高窟外景)

莫高窟的兴盛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位使者的西行之旅。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穿越大漠,联络西迁中亚的大月氏人,他希望能够说服大月氏人对抗匈奴,张骞的两次西行,虽然没有实现汉武帝的初衷,但他十五年生死卓绝,却踩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莫高窟第323窟,可以看见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

此后汉武帝又先后派大军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汉朝的版图逐渐扩大到河西地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先后设立,并增加玉门关阳关两个边塞要地,从此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

(玉门关遗址)

东来西往的驼队一路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这条贸易道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古罗马帝国,而敦煌是这条路上重要的中转站,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不止是拖着货物的商队,还有那些被着经卷,四处传法的僧侣,在他们东行之路上,往往会在敦煌停住,留的久的,便寻找他们认为具有佛缘且适合修行的山崖开凿石窟,用以坐禅或静修。

沙砾岩的材质非常便于开凿,而干燥的气候又恰好适合泥塑和壁画的保存。

如今莫高窟存留下来最早的洞窟,第268窟,里面的四个小窟仅能容纳一人,这种洞窟被称为禅窟,是供僧人禅修诵经的洞窟,佛教徒坐禅必须避开世俗的纷扰,忘却身心方能开悟。

(第268窟禅窟)

在285窟的主室左右,各有四个小型禅窟,而在窟顶的一周,一共画了三十五个禅窟,禅窟之外,野兽出没,猎人拉弓追射野牛,而禅窟内修行的禅师却结跏趺坐闭目沉思,显露出参禅入定的宁谧。

(第285窟禅窟)

在去往敦煌漫长的途中,斯坦因率领的驮队经过重重艰难险阻,依靠路途中那些破败烽燧的指引,斯坦因终于来到了莫高窟,而莫高窟的住持王道士此时正在为修造道观的银两而四处化缘,斯坦因只好等着,不过利用这段时间,他自己先去考察了一些洞窟,由于年久失修,许多洞窟已经破败不堪,但让他惊讶的是里面依然有很多壁画依然完整鲜艳。

今天编号第二百五十七窟留存一幅描绘九色鹿故事的壁画,它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相传九色鹿在恒河中救起了一名溺水男子,男子得救后千恩万谢,答应永不泄漏九色鹿的住所,但后来男子却贪图世间的富贵,向国王和王后泄漏了九色鹿的行踪,当国王带队抓捕的时候,从九色鹿的口中得知事情的真伪,他放弃了抓捕,最后男子遭到报应,全省长满了烂疮。

(九色鹿壁画)

在第四百二十八窟中,还有一幅著名的壁画,传说萨埵那太子外出游玩,归来途中看到饿的奄奄一息的七只乳虎和一只母虎,于是他用树枝刺破自己的颈部,纵身跳下山崖以身饲虎,当他的兄长赶到时,萨埵那太子只剩下一堆白骨,依照佛经的记载,九色鹿和萨埵那太子都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前世,因为释迦摩尼在前世轮回中做下总总善事才终成正果,这种颂扬释迦摩尼前世善行的故事画被称为本生故事画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画)

第二百八十五窟中有一副五百强盗成佛图,这幅壁画讲的是古印度时,曾有五百个强盗到处杀人放火,抢劫作乱,他们后来被抓住挖去了双眼,放逐深山,释迦摩尼大发慈悲,用雪山香药治好了他们的眼睛,并现身说法,五百强盗最终皈依佛法,修成正果,这种讲述释迦摩尼成佛后度化众生的壁画被称为因缘故事画。

(五百强盗成佛图)

第二百七十二窟,是一幅飞天画,这些飞天身材粗短,上身无衣,肩披大巾,腰缠长裙,壁画中人物的面部,肌肤晕染,使用了传自印度的凹凸法,即以朱色层层叠染,再用白粉画鼻梁、眼睛和眉骨,以示面部的隆起,用圆形晕染表示肌体的立体感。

(飞天壁画)

第二百五十九窟,释迦摩尼和多宝佛身披袈裟,并坐说法,他们的衣褶用刻刀刻出深浅不一的线条,表示密集流畅的衣纹线,看上去似薄纱透体,好似刚从水中出来一样,这种手法被称为湿衣法,也是从健陀罗艺术脱胎而来,中原画家曹仲达以此技法出名,这就是中国画中著名的曹衣出水,如今曹仲达的画早已绝迹,但传说中的曹衣出水还能在莫高窟看到。

(释迦摩尼多宝佛并身说法)

编号二百八十五窟中出现中国神话中雷电风雨四神,以及总总神禽,瑞兽,还有传说中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在敦煌当地出土的汉墓画像砖中也发现了和壁画形象相识的伏羲女娲像,他们手持规矩墨斗,胸前的圆轮中分别画着三足鸟蟾蜍,代表着日与月,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这个大型洞窟的窟主是谁,莫高窟中的许多洞窟都是如此。

(伏羲女娲图)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登基那一年,玄奘开始了他的西行取经的旅程,他跋涉十几万里,取回了十多部佛教经典,他的这些故事被收录在《大唐西域记》中。

在莫高窟第三窟中,我们可以看到玄奘取经的画面。

(唐僧取经像)

敦煌城外二十余公里的莫高窟在唐代迎来了最为重要的营造时期,木工、塑匠、画师等开凿洞窟,所需的工匠纷纷来到这里,开凿洞窟称为当时一种风尚,这个时期,根据佛经而绘制成的经变画开始满壁的出现在洞窟中,这种壁画气势恢弘而磅礴,有如唐代强盛的国势,大唐是一个开放的国度,通过丝绸之路,西域文化前所未有的同中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

我们可以通过乐舞来显示这种东西交流,中原的舞蹈往往轻歌曼舞,舞姿柔美而优雅,但在唐代莫高窟的壁画中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风格的舞蹈,这些舞蹈来自西域,自由奔放节奏快,传入中原后风行一时。

(观无量寿经变图)

九层楼是莫高窟标志性的建筑,位于北区的中段,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整个洞窟只有一尊高达三十五米的弥勒佛像,据说它的头像就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而塑造的,这是莫高窟营造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工程,是世界上最高的室内石胎泥塑,被称为“北大像”。

(武则天北大像)

唐代以后,一些世家大族往往将开凿洞窟纳入到自己家族事业当中,制作一个规模宏大精良的洞窟,是一个家族莫大的荣耀。

在第六十一窟中,有一副总面积达四十多平方米的壁画,名为五台山图,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画中描绘了五台山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以及文殊披萨在此现形的各种场景。

(五台山壁画)

经历了唐朝的繁荣和宋朝的赢弱之后,到了元朝,莫高窟的营造已经大不如从前,自从朝廷将数万民众东迁从事农耕后,敦煌变成了单一的一个军屯区,莫高窟的衰落就已经注定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