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谷》:從生態人類學視角,淺析影片的哲學思考

在《風之谷》這部動畫電影中, 宮崎駿延續了他的環保主義, 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層哲學思考。在這部動畫電影裡, 宮崎駿向人類展示了他眼中人與人、人與生物之間的關係, 以及對人類理想社會和美好未來的思考。其中蘊含的生態人類學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 人類、王蟲以及腐海、沙漠之間的鬥爭與妥協, 體現了人與動物、非生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01

《風之谷》與宮崎駿

1982年, 《風之谷》在德間書店的《Animage》雜誌上開始連載。這部以文明毀滅後千年, 邊境小國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因在腐海森林中漫遊, 遭遇宿命的王蟲, 捲入人類的戰爭而開始的漫畫, 一直連載到1994年才完結[1]。為時12年, 長達7卷的這部漫畫鉅著, 不但包含著史詩般宏大的篇章, 跨越生命和生死的追尋之旅, 對人類和自然的深層哲學思考, 更是宮崎自己對環境保護和人文主義長期思考的結晶。

宮崎駿曾說:“我認為通俗作品, 即使是淺顯的, 也必須是充滿真情的。它的門檻很低、很廣, 誰都可以進來, 可是出口必須很高, 而且是淨化過的, 絕不能是貧乏的替身、或是承認它的低劣、或是因使勁兒說服別人而增加篇幅的。我不喜歡迪斯尼的作品。它的入口和出口高度和廣度都是一樣的。我只認為那是對觀眾的蔑視。”

《風之谷》的低入口在於, 這部動畫電影中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震撼人心的畫面, 擁有真情實感的動畫形象, 還有讓人驚歎不已的, 天馬行空的超凡想象力。這些動畫電影的一般性構成元素都是通俗的, 淺顯的, 充滿真情, 大部分人都會喜歡。所以, 拋開《風之谷》所蘊含的深刻背後涵義, 它也是一部非常值得欣賞的動畫電影。

另一方面, 宮崎駿的電影蜚聲世界的原因絕不僅僅在於他的低入口, 深入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才是宮崎駿電影的深刻主題。在《風之谷》中, 自然因人類的愚昧戰爭和過度掠奪而反噬, 巨大的菌類組成的腐海因人類產生的毒素而散發著毒氣, 這些恐怖而震撼的畫面讓人類在看完電影之後, 腦海中還縈繞著自然界的善良和不得已的報復, 久久不散, 引起人類對自我行為的反思。

02

生態人類學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與人類生態學 (Human Ecology)

1989年6月出版的《生態學的歸宿———人類生態學》中, 在開篇之時就引用了奧德姆的一句話:“如果我們要探討人的‘自然特性’與‘文化特性’的相互作用, 則人類生態學應該走出一般生態學的圈子。”

本書中, 周鴻這樣描述人類生態學:“人類生態學是研究人類群體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學科。人類生態學研究的是人與社會及後的地理分佈的形成過程及其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和過程, 研究人類種群的時間、空間分佈的各種社會和非社會原因。人類生態學把人們生活的生物學的、環境的、人口的技術條件, 看作為決定人類文化和社會系統的形式和功能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因素, 認為人類的集體行為決定了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其有關技術, 並決定於一系列富有感情色彩的信仰, 這些因素和在一起產生社會結構系統。”

由此看來, 人類生態學的側重點還在於“生態”兩個字, 和生物學、生態學關係甚密。



而生態人類學絕不等於人類生態學, 它所強調的與人類生態學相似而絕非相同。

日本學者伊谷純一郎認為, 生態人類學是生態學方面的人類學, 是人類學中分擔生態學層面的領域, 是研究人類生活或人類生存方式的學問。

生態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比較新的分野, 對生態人類學熱情的高漲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尤其是在開發名義下的環境破壞和不顧後果地亂佔資源的過程中, 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必須重新修復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日本學者田中二郎對生態人類學的闡釋如下:“它並不僅僅侷限於研究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它同時也研究人類與這種相互關係施加影響相反也接受其影響的文化 (觀念) 體系之間的相互關係。”

生態人類學與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相似, 但是研究方法不同, 人類生態學識生物學中的一個領域, 使用的是自然科學的一套研究方法, 而生態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 使用的是人類學的方法, 是屬於社會科學。

歸根結底, 生態人類學與人類生態學的出現正展示了人類重新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進步思路。人類現在已經意識到要摒棄“征服自然”“向自然進軍”的侵略自然, 破壞自然的舊式思想, 這不得不說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02

《風之谷》中人與生物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風之谷》中, 人與生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了全劇的主要元素。這部動畫電影也正是通過講述人與生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體現其生態主義的人文關懷, 就是透過生態人類學的視閾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 引發人類對現代行為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在影片的開始, 宮崎駿就設定了人與自然的敵對關係:歐亞大陸西部邊陲所孕育的工業文明, 於數百年之間擴展至全世界, 並造就了巨大的產業社會。剝奪大地資源、破壞大氣層, 更恣意改造生命體之巨大產業文明……於1000年後臻於頂點。然而隨即急速衰退了下去…都市到處佈滿有毒物質而相繼瓦解, 複雜高水準的技術體系崩潰, 地表所到之處幾乎皆以化為不毛之地。


此後科技一蹶不振, 人類因而將永久苟延殘喘於衰微的時代。”人與自然是完全對立的, 宮崎駿連續用了三個貶義詞“剝奪、破壞、恣意改造”來表達大自然對人類所作所為的憤怒。在這樣一種敵對的基調之下, 宮崎駿將風之谷的遭遇娓娓道來。

A.人與生物界之間的關係

《風之谷》中的人物按照他們對大自然的態度, 可以分為三種:以娜烏西卡為代表的風之谷, 以阿斯貝魯為代表的塔吉特和以庫夏娜為首的多魯美奇亞王國。

娜烏西卡是風之谷的公主, 具有超凡的能力, 能夠利用滑翔機在天空中、腐海深林裡任意翱翔。“風”是大自然力量的代表, 是自然界中正常的現象, 娜烏西卡在風中自由飛翔, 她駕馭風的能力說明了自然和人類可以達到和諧, 互相幫助, 達到雙贏的狀態。


娜烏西卡懷揣著人與自然和諧的夢想, 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自然界溝通。她能夠與腐海森林的“霸主”———一種被稱為“荷母”的王蟲———用心溝通。在風之谷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也是娜烏西卡用自己的一顆真心, 救下了小王蟲而感動了荷母群, 才使得風之谷免遭劫難。

關係本身是雙向的。娜烏西卡以真心換真心, 王蟲群用“金絲”觸角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她, 這樣一種看似“交換”的關係下, 其實正是宮崎駿心中人與自然最美好的關係。大自然並不是沒有感情的, 人類對它好, 它反過來也會給人類以福祉。

雖然在影片的一開始就定下了人與自然誓不兩立的基調, 但是在宮崎駿的內心深處他還是希望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縱觀整部影片, 娜烏西卡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人類與自然溝通的媒介和使者, 肩負著拯救世界的命運。


阿斯貝魯是塔吉特的代表, 他在空中奇襲了多魯美奇亞的幾架運輸機, 意外地遇見了娜烏西卡。這時, 阿斯貝魯看起來似乎沒有和大自然發生關係, 是站在了中立的立場。

當他不幸墜落到腐海森林的時候, 他遭受到了大自然瘋狂地報復———被大群爬蟲窮追不捨, 蓑鼠們趁虛蜂擁而上, 蛇螻蛄在懸崖下盤旋, 等待著他羊入虎口。這種報復是大自然在警告、恐嚇、反抗愚蠢無知的人類。

最後, 阿斯貝魯和娜烏西卡一起在腐海森林的底部發現了大自然的“秘密”———菌類森林並不是有毒物質的來源, 相反是在淨化土壤和空氣中的有毒成分, 使之結晶化為無毒的無機沙粒。腐海森林中的孢子是因為人類工業的汙染才變成了傳播病毒的介質, 孢子本身並不是危害人類的直接威脅, 直接威脅人類的正是人類自身所謂的複雜高水準科技造成的汙染與破壞。王蟲才是森林的守護者, 與森林和諧共存, 阻止人類破壞森林。


塔吉特人對自然的破壞不是直接的, 多魯美奇亞王國想要徹底征服世界, 為了徹底消滅腐海森林, 他們侵佔了塔吉特, 並企圖喚醒最終兵器“巨神兵”來作為自己獨霸世界的武器。

塔吉特對多魯美奇亞王國的侵略懷恨在心, 得知其首領庫夏娜在風之谷時, 他們決定以小王蟲為誘餌, 把王蟲群引到風之谷, 消滅在那裡的多魯美奇亞女頭目。此時, 塔吉特人才正式與大自然為敵。確切的說, 塔吉特人是因為與其他人類之間的矛盾, 利用自然的巨大殺傷力與其敵對國進行較量, 在這個過程中, 塔吉特人也不知不覺成為了傷害大自然的人, 間接地成為了野心勃勃的多魯美奇亞王國破壞自然、征服世界的幫兇。但是塔吉特人自己並沒有明白自已已經與自然為敵了。

庫夏娜雖然身著一身潔白的披風, 但是心底卻是骯髒無比的。他們侵略弱小, 企圖征服世界, 還喚醒了“巨神兵”, 意在挑起更大的戰爭, 是踐踏自然、破壞自然的罪魁禍首。庫夏娜還打著“掃除不祥、重建大地”的虛偽大旗, 試圖欺騙風之谷的谷民, 將他們也拉入對抗自然的陣營。


B.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將娜烏西卡看作是人類與自然界溝通的媒介和使者的話, 那麼她與其餘人的關係一定是分為兩個層面的, 一個是以谷民和阿斯貝魯為主的本性善良之人另外一類自然是以庫夏娜為代表的內心邪惡的人類。

娜烏西卡與阿斯貝魯

娜烏西卡在被劫持做人質的途中遇到了奇襲多魯美奇亞運輸機的阿斯貝魯, 在激烈的交火中, 阿斯貝魯瘋狂掃射敵方運輸機, 在就要擊毀女頭目庫夏娜所乘運輸機時, 娜烏西卡用柔弱的身軀和堅強的內心擋住了他猛烈的攻擊。由於突然停止進攻, 飛機失去了方向, 阿斯貝魯墜機掉到了腐海森林。娜烏西卡對所有生物都是充滿愛心的, 她堅持要去救這個攻擊他的男孩, 於是不顧自己的安危, 將阿斯貝魯從蛇螻蛄的鋒利牙齒下救了出來。


不料, 娜烏西卡和阿斯貝魯雙雙掉到了腐海森林的最底部———一望無際的流沙, 很快, 滑翔機和這二人一起被流沙吞噬了, 此時才是峰迴路轉, 柳暗花明, 娜烏西卡和阿斯貝魯一起發現了腐海森林的“秘密”, 娜烏西卡用自己的真心和智慧感化了阿斯貝魯。在娜烏西卡看來, 阿斯貝魯與庫夏娜對自然、對森林、對“巨神兵”的態度是一樣的, 阿斯貝魯卻強烈的為自己並沒有利用怪獸危害人間的初衷做了辯解, 此時的娜烏西卡已經累了, 夾在自己的同類和蟲族所代表的生物界之間, 她竭盡全力調節兩者之間的矛盾, 三明治般的在中間盡力制衡。

娜烏西卡與庫夏娜

庫夏娜以強勢進攻了風之谷, 奴役風之谷的谷民, 娜烏西卡沒有做出強烈抵抗, 最後還是屈服了, 她不想再傷害人了。於是甘願做人質隨庫夏娜回到塔吉特, 在途中遭遇突襲, 生死攸關時刻, 她並沒有放棄將自己“綁票”的庫夏娜, 而是帶她一起脫離了危險, 庫夏娜是貪婪人類的象徵, 沒有道德, 恩將仇報, 在腐海森林中還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庫夏娜是宮崎駿電影中人類邪惡本性的代表, 娜烏西卡試圖用自己的真心喚醒庫夏娜的良知, 但是這似乎並不起作用。


庫夏娜並沒有放棄喚醒“巨神兵”並利用它摧毀腐海森林的企圖, 當塔吉特引來的王蟲群浩浩蕩蕩地向風之谷襲來時, 庫夏娜搬出了“巨神兵”, 但是卻並沒有取勝。娜烏西卡的苦口婆心並沒有改善她與庫夏娜之間的關係, 也沒有改變其勃勃野心。

03

人類理想社會和美好未來

生態主義沒有否定人類是理性的、社會的和創造文化的動物。生態主義認為, 人類所有的本質因素都是以其本身是自然性動物這一事實為條件的。人類就是自然界這個巨大的關係網中的一群微小生命實體, 這就註定其所有的活動都要以這個關係網為具體背景。在這樣的前提下, 人類開始明白人類社會與其他社會動物之間的聯繫和密切關係。

風之谷是一個適宜人類“苟延殘喘”生存下去的地方, 是人類心中的美好家園。谷中的人們笑聲連連, 因為新生命的誕生而由衷欣喜。但這一切美好都是因為有了風的存在。正是在風的庇護下, 這個山谷才沒有受到毒氣的侵襲, 少部分人類才能在這裡暫時快樂的生活。而風, 與水、土一樣, 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腐海是酸性的———水被汙染了, 土也被汙染了, 腐海森林中的樹“是為了消除人類製造的汙染而生, 將汙染吸入, 製成結晶, 而後成為沙子死去”。森林所代表的自然界在為人類愚蠢無知的汙染行為買單, 蟲族是保護森林, 保護世界的救世主。


其實人類的理想社會就如風之谷一樣, 近在眼前, 卻遠在天邊, 無法維持永久的安寧和平靜才是人類需要擔憂和思考的。世界上總有一部分像庫夏娜一樣貪婪的野心家, 想要征服動物, 征服自然, 征服世界, 兼併其他弱小族群, 有這樣人尋在的地方, 就沒有人類的理想社會和美好未來。

在影片的最後, 金色的草原伴隨著抒情的音樂, 略帶稚氣的童聲哼唱, 都勾起和喚醒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深切向往之情。這個場景與影片中間部分相互呼應, 都是在王蟲的金色觸角包圍時才會出現的神奇情景, 這也正是人類與蟲族和諧共處, 用心交流的理想社會。



總結一下:地球有著以百萬年為單位的自然進化歷程, 而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只有短短的幾千年的歷史, 在漫畫版的《風之谷》中並沒有展現千年後的那純淨世界到底將會怎樣。“生命自有其出路”, 一千年以後人類將如何面對如這部影片所展現的殘酷的進化考驗呢?當所有科技都已變得蒼白無力, “心”的力量還能否幫助人類順利地渡過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