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粉彩婴戏图撇口大瓶”

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传统陶艺创作中的重要题材。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陶瓷婴戏图为唐长沙窑褐绿彩童子持莲纹青釉执壶,极为罕见,只在长沙窑及耀州窑有极少量发现。最早的儿童形象活泼可爱,肩扛莲花,手挽飘带,光着身子系着布兜。其寓意表达的是连生贵子之吉祥意味。到了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介休窑、景德镇窑、容县窑等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其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特别在瓷枕上,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绘。宋初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婴戏图的大量岀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明清时期则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乾隆以后,瓷器的婴戏题材明显增多,画面也日益丰富,在“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清代纹饰中,婴戏图通过对孩童嬉戏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喜庆吉祥的美好意愿、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院均可见同题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