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不器|机会确实留给有准备的人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15岁有志于学,知道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三十而立创办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55岁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孔子是当时社会最博学之一,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并影响着全社会的思维结构。 中国文化是儒、道、佛三教的合流,但是,这三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决不是三足鼎立的,儒家文化绝对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从汉代开始,它就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和思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据,《论语》中强调的德、礼是和谐社会的杠杆。在今天社会,保持发扬这一优秀传统,让德、礼与法相互协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仁、中庸、乐知命、出世有为等思想,对古今中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赵普曾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 钱穆也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中,有一句话也就是孔子说的,子曰:“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结合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简单的来看,一般人生活中的人大部分虽然都是求存者,但“求成者”是有追求的,也就是梦想,这里说的有梦想的人绝不是那种想起来干什么就干的那种人,而是经得住现实的打磨,也并非梦想不可见,或者追梦的人不去愿意去讲,而是大多数身边的人都是一开始从看不懂到看不上,紧接着看不起。现实生活中虽然条件不允许,或者局限在某个岗位,但是求成者也不会受这些限制,会利用业余的大部分时间来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在梦想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自己和身边不足的条件,而且求成者不会局限只会做一两个事情上,而是关于想要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

如果想达到自己想要的梦想往往“求成者”在背后付出很多很多,随着时间的累积超过常人的数倍。现在社会中求存者可能8小时工作都不到,但是求成者工作的时间往往都是14个小时左右,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因为他们知道要去做这件事件,只能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尝试,也许还没有一下子做到明面上来,但是背后总是默默做去做现在的条件能做的,努力组建思想框架,努力把思想框架建立到现实中,一旦机会来临,那么他们心里就马上能感应到,所有的一切思路都很清晰,这里不难解释的说

机会确实就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然而现实的框架不仅仅能组建起来不断的发展,又能引领追随者不断的前进。所以就有了,别人刚知道就望尘莫及了的说法了!

在这里说的“求成者”只是孔子形容的小小一部分,但是成为君子的路上都是不断的完善良好的自己、又能不断的影响他人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