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禁止我们论断


太7:1-5)

前段经文警戒天国子民,我们当追求真实的敬虔,不必在乎人的肯定,但在乎神暗中的鉴察;不要追逐世界的财宝;不要忧虑衣食。天国子民必须知道自己是活在神的面前,祂随时鉴察我们的心思意念,我们当求在神面前,问心无愧。本段主题转到我们与人的关系,天国子民当如何对待周围的人。

  唯独神才能审判人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2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1-2)

  本句经文一开始就是对论断人发出的禁止命令「不要论断人」。并说出如此做的后果就是论断人者也会被论断。这句话并不是叫我们,担心遭到别人论断,所以我们不要去论断人。本句话真实的意思是,不要论断人,免得我们会被神审判。这句话「论断」的意思应当理解为「审判」。我们活在地上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在神的面前,也都要面对神的考察。不单是不信主的人会接受神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即使是基督徒也会接受主台前的审判。这无关乎灭亡或永生,而是关乎奖赏或责罚。我们都会面对神的审判。审判我们的唯一审判官就是神,只有祂才有权柄施行审判。我们身为被造的人,不能僭越本分,代替神来定人的罪。这就是主耶稣在这里所禁止的行为。

  有人会误解这段经文,认为耶稣禁止我们对他人作出任何判断。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免不了会对他人的言行作出评价,例如:甄选出合适的执事人选、评估主日学教师的恩赐、教会内肢体的劝导。这些都需要对他人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主耶稣在第六节也告诫我们「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谁才能算作「不够资格领受圣物的狗」与「不懂珍惜珍珠的猪」?这些都需要合理判断后才能得出结果。此处所禁止的不是按照理性作判断,或是善意的规劝,而是带着恶意定人的罪这类的行为。知道主耶稣「禁止论断」的意义,我们才不会矫枉过正,禁止所有正常判断的行动,变成过度自我设限,动则得咎。决定性的差别在于评判人的动机是出于善意,或者出于恶意;期待人得好处,或是故意贬低人,羞辱人。

  为何耶稣会禁止我们去论断人?因为我们不是神,无法完全了解人真实的情况。如果站在神的地位对人做出审判,非常可能会因着误解,而错怪无辜之人。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因为误解而生出嫌隙。有人个性习惯直言无讳,有话就摊开来说,有的人却喜爱委婉表达意见,避免过于直接。这两种个性的人沟通就容易生出误会,当直来直往之人当面说出意见,以为对事不对人,但是敏感的人却以为有言外之意,是在暗中讽刺他。就连传道人也可能在讲道中为了讲解圣经文,带出针对性的例证,言者无心,听者却有意,以为讲员在台上公开批判自己,感到怒火中烧。这些猜测他人内心动机,以为他人带着恶意的假设,都容易流于论断。主耶稣要我们避免论断,就是让神来审判人的心思意念,不要靠着我们的不完整的理解,就开始论断人。

  不仅是我们不知事实的全貌,论断容易流于偏狭。主耶稣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在评断他人时候常常会用更高的标准,甚至连自己都做不到。俗话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经常是倒过来作,「宽以律己,严以待人。」检验他人的缺点,看得特别清楚,自己有同样的问题却看不见。这从自己写的文章,又让自己来挑毛病,即使有明显的错误,常常也检查不出来。若让他人来校对,就会找到很多原本找不出的毛病。主耶稣在第2节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严苛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神也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那时连我们自己也过不了关。当我们必须对他人提出评论时,请为他人留一点余地。因为自己也会犯错,如果神也用同样标准来挑我们的毛病,我们一样也会受不了。在对他人提出意见时,请为他人也为自己留一点余地,这是为人处事的智慧。

  挑人刺先去掉眼中梁木

  「3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5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3-5)

  根据前一节的结论,我们严苛对人,也会受到神同等对待。主耶稣用一个生动的例证,来质问喜爱论断他人者。这等人将自己看得过高,把自己放在审判者的地位,来定其他人的罪。主耶稣描述这种人像是自己眼中有粗大的梁木,硬是看不见,却能够发现他人眼中有刺,想要去掉它。主用这生动的例证来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明明自己身上有严重的问题,却装作看不见,但是他人身上的小毛病,却看得清清楚楚,还要扮演拯救者,要解决他人的问题。主耶稣曾经在另一段经文也是用例子来责备法利赛人。 「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太23:24)大的缺点看不见,细微的瑕疵却斤斤计较。这是极端不合理的事。主耶稣说这些人的毛病是「假冒为善」。他们的心被虚伪所控制,在人的面前不能真实面对自己的缺陷,反而用虚假的高傲来掩盖缺失。明明自己身上充满毛病,却故意装作完全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他人的缺点。在这种攻击的行动中,让自己显得比其他人更高尚,让别人误以为他是完美无暇的。主毫不客气指责他们「虚伪」。

  正如路加福音中主耶稣所观察到的一个例子:「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的祷告说、 神阿、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 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18:10-13)法利赛人的祷告是在神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德,他夸耀自己达到各样公义的要求,自认高人一等,超过税吏,罪人等他看不起的人。身边的一位税吏也在祷告,却为自己犯的罪,痛苦悔改,求神开恩怜悯他。主耶稣给他们的评语是:「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18: 14)我们会觉得惊讶,怎么可能犯罪的人比起行善的反而更算为义?主耶稣指出其中关键的原因,犯罪的人知道自己有罪,愿意痛苦悔改。而自以为义的人却拿行为来邀功,自觉比罪人更强一等,却没有看见自己实际上犯下高傲自大的罪。悔改的罪人,比起不悔改的「义」人,更算为义。那是因为他们知罪而认罪,凭着信心祈求神的赦免,也就得到神的称义。反观自以为义的人,他们自认已经完全,不需认罪,却陷在高傲自大的虚伪中,被骄傲遮盖了心眼。有罪不认在神面前是更严重的问题。

  在基督徒圈子中,我们也当警惕自己,不要落在法利赛人惯有的习性里。他们表里不一,不敢承认自己的弱点。所以在人面前,需要装出高尚的模样,处处挑他人毛病,让人以为他们没有缺点。他们完全不懂的主耶稣所教导的恩典的观念。在一个恩典的环境中,我们不需要虚伪地装出完美无缺的模样,反倒是乐意接受他人的规劝,让主耶稣鉴察我们,向精金一样更加纯净。不幸的是,我们常见一种律法主义的环境,常常装作自己一切都光明美善,其实毛病全部隐藏在暗中,不敢让他人知道,怕一旦知道完美的形象就被毁灭。这等人常常需要挑剔他人的毛病,在攻击他人缺点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优越感。当遇到别人问候:「近来好吗?」他的回答总是:「哈里路亚,一切都平安顺利。」绝对不会将自己的困难,或属灵上的需要与他人分享。怕一旦让人知道自己的缺陷,幸苦维持的完美形象就破灭了。可悲啊!活在假冒为善的装饰下的基督徒,正是主耶稣在这里指责的对象。我们千万不要落到这地步。

  教会中应当被塑造成一个恩典的团体。我们不怕自己的弱点给人知道。也愿意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规劝人的不会高高在上,像是自己都没有问题,他人都不如自己一样。而是抱着谦卑的心态,愿意承认自己只不过是蒙恩的罪人,若未蒙主赦免,我比他人更糟糕。带着这样的态度去规劝,就不会出现一种虚伪自义的风气,自己的毛病全不承认,在人面前掩盖起来,大家都故意表现出完美的形象,还要提防他人挑剔自己的毛病。这种律法主义的风气,与恩典的环境大相径庭。活在其中不但得不到恩典的释放,反而活在虚伪的辖制中。这其实是痛苦无比的。何者是主耶稣命令我们努力塑造的风气?当然是恩典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