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图书馆兴起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在线”

近期,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避免人群聚集导致的传染风险,中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相继闭馆,许多原定的文化展览也临时取消。与此同时,“无边界图书馆”、VR、直播、录播等方式兴起,让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在线”,丰富了疫情期间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无边界图书馆”即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线上应用进行在线挑选,图书可快递直达到家,读者完成阅读后,可于开馆后将书籍归还,或使用快递归还。这满足了喜欢阅读纸质书籍、或者需要阅读无电子版本书籍的读者的需求。这种“无边界”的方式,在这个特殊时期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读者不仅可享受图书快递直达的服务,还可充分享受线上阅读。湖北、湖南等多地的图书馆就将许多书籍内容搬到了线上,让读者可以在线阅读,汲取知识。浙江图书馆还推出了“书香战疫”阅读专栏,其中包括疫情防护、公共健康、心理学等主题文献,电子书的浏览量已经超过300万次,较去年同比增长2.2倍,论文下载量17.8万篇,比去年同期增长25.4%。

博物馆方面,VR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故宫博物馆推出的“V故宫计划”,通过三维技术在网络上呈现了故宫的养心殿、灵沼轩、倦勤斋等,帮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博物馆。这种方式甚至弥补了一些现场参观的不足,一位文博爱好者表示,在现场参观,一些隐藏的空间难以到达,宫殿内部陈设的细节也不易观察,但是VR让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以不同的视角进行体验。

除了VR,许多博物馆还推出了丰富的线上活动。内蒙古博物馆近日推出了专题讲座直播、展厅实景讲解录播、国宝文物鉴赏等内容,包括了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等3个专题,和鹰顶金冠饰等20件国宝文物。一位使用过“线上博物馆”功能的市民表示,“线上博物馆挺有意思的,专注其中,担忧好像也少了些”。

此外,还有高校推出了名师名课,与社会共享知识资源。清华大学联合微博推出了“宅家”云学堂,囊括了从社会学、线性代数到中国金融体系等学术课程,防疫心理、乐理知识、公共演讲等通识课程,甚至还有“清华食堂特色菜配方大揭秘”等兴趣课。

疫情带来的出行限制,让文化需求进一步增长,可以看到,在多方保障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其服务能力持续“在线”,这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人们走出疫情侵扰的焦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对于日后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也带来了启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旺盛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将有更多方式,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满足这种需求,这不仅是特殊时期的要求,更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