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七):浮躁環境下的大學生,還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讀書

少年弱,國能強嗎?

在人類靈魂工程師——大學教師——為了自己的利益奔忙的時候,

我們的天之驕子——大學生——又在幹什麼呢?


梁啟超

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指出: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

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大學生作為一個國家青少年中的精英,

理應承擔起梁啟超先生所說的少年之責任,

然而實際上國內大部分大學生不僅沒有承擔起這些責任,

連最基本的成為獨立個人的責任都沒有承擔。

沾滿汙漬的白紙

造成這樣的原因並不是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

而是從小到大的應試教育讓他們無暇思考和成長,

等到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之後,

應試教育的成果已經深深刻畫到每個人的身上,很難消除。

一張白紙很容易在上面書寫,

相反,一張已經被畫滿錯誤筆畫的紙很難再做出美麗的圖畫,

中國的大學生就是這些已經被塗滿筆畫的紙,

並且越是``成功''的大學生,被塗的也就越徹底,要想改變也就越難。


俞允強教授所著的《電動力學簡明教程》

2002年北大物理系的俞允強教授在寫給北大物理系領導的一封公開信中指出:

如果按照常規評定,

北大電動力學的125份期末考卷有接近30%的同學都不及格,

最後給分稍微鬆了一些,也有23 份不及格,將近20%的同學不及格;

俞教授作為國內電動力學教學知名的教授,

我本科學習電動力學的教材便是俞允強教授所編。

在這封公開信中,俞教授指出在他43年的教學生涯中,

近10年來學生學到知識之少讓他深感遺憾。

這種情況在我國最著名的大學出現,

可以想象在國內其他高校又會是什麼樣子?

60分萬歲?不少學生甚至連60分都不關心了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說如此評論當時的北大學生:

``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

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

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

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

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

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

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


北大校長蔡元培

一百年過去了,情況並沒有太大的好轉。

蔡先生的這些描述同樣也適用於當代大學中的部分學生。

他們上大學的目的只是為了一個畢業證,

作為以後工作的敲門磚,

並且現在大學本科學位作為敲門磚已經不夠了,

於是不少學生開始用碩士學位甚至博士學位作為找工作的敲門磚,

學習知識或者做學問只是拿到畢業證的手段而已,

如果能夠啥都不做而能夠正常畢業,

那麼他們會啥都不做。

這種目的性非常強的學生在大學中並不算是最虛度時光的,

最起碼他們知道自己上大學要幹嘛,

也在努力的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大學最虛度時光的學生是這樣一類學生

大學最虛度時光的學生是這樣一類學生:

他們一路隨大流考上了大學,

之前中小學高強度的學習已經將他們的學習興趣消耗殆盡

上大學之後便開始不再學習,

成天在宿舍玩電腦遊戲、看電影和小說等等,

也不與同學相互交流,

甚至連應付考試都不願意,

在國內大學普遍嚴進寬出的政策下依然由於掛科太多,

甚至最終連學位證都拿不到,

不能正常從大學畢業,

如果這樣上大學的話真是還不如不上大學。


遊戲

這樣的學生在大學中並不在少數,

只不過大部分學生沒有那麼極端,

他們通過留級、清考等等各種手段勉強從學校畢業,

但是在大學階段確實啥都沒有學到,

到社會上之後也很難找到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逐漸與社會脫節。


中科院研究生被高中同學殺害

2018年6月14日將自己在中科院讀研高中同學捅死的周XX就是一個極端,

周某中學成績優異,從川大退學後考上西安交大,

但是進入大學後沉溺遊戲,掛科較多,

勉強本科畢業之後考公務員失敗,

生活不如意想起來之前高中同學在聚會時勸了他幾句話,

心理一直過不去,最終殘忍地將一個本可以有著美好未來的同學殺死,

造成了兩個家庭的悲劇。

迷茫的大多數

大學的大部分學生都屬於普通的學生,

儘管有可能迷茫,不知道自己將來幹嘛,

但是還是能夠保持正常的學業和正常畢業,

最終從大學畢業,或者進入工作崗位,

或者考上研究生,晚一些進入工作崗位。


大多數

大學其實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的階段和場所

因為中學之前的應試教育讓他們無暇思考自己的人生,

而工作之後繁雜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讓他們很難進行思考,

大學這個相對寬鬆的環境,

是可以奠定一個人一生的思想基礎

這或許是大學在給人提供工作敲門磚之外更為重要的一個功效。

只是現在這個社會不鼓勵學生思考,

再加上人自己的惰性和之前所接受的都是抹殺獨立思考的教育

不少大學生白白浪費了這麼一段提升自己最寶貴的時光,

就這麼懵懵懂懂的過完這一輩子,

只是就像那個放羊孩子的故事一樣,

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放羊的孩子

其實,對一部分人來說,這樣也挺好的。

但是如果一個社會所有人都這樣,

那麼這個社會遲早要出問題,

就如梁啟超先生所說的,

少年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

大學生作為少年中的精英,

他們也或多或少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關於學生的分類

自己之前在回答“在985高校當“學渣”是什麼體驗?”這個問題時,

也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學生的分類,

也放到這裡,算是對大學生更為全面的一個分析。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709752656404955395/?origin_source=user_profile_answer_tab


悟空回答

自己作為班主任陪一個班從大一到大四,

平時也給學生上課,接觸過很多所謂的985高校的學生,

也接觸過不少211或者普通高校的學生,

其實無論是985高校,還是211或者普通高校,

學生都可以分成如下三類:


第一類是特別優秀的學生

這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優異,

參加各種競賽也能獲得名次,

在平時生活中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這部分學生佔到全部學生的5%左右。


第二類是普通的大多數學生

這類學生學習成績還說的過去,

也能參與部分競賽和活動,

不過大多數處於打醬油或者作分母,

平時也是該玩玩,上課也偶爾逃逃課,

但大部分時間都能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

正常完成學業,這部分同學一般佔全部學生的80%左右,

根據學校學風的不同,這個比例會稍微有所變化。


第三類就是問題中所說的學渣了

在985高校中同樣有學渣,

雖然他們高考分數不錯,

但是進入學校之後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學業跟不上,

掛科過多導致留級、退學等等,

這類學生大概佔到所有學生的10%左右,

同樣根據不同學校或者班級學風不一樣比例會稍有變化。


為什麼985高校中還有學渣?


不少人可能會覺得奇怪,

為什麼985高校中還會有學渣?

不是所有的人都應該是學霸嗎?

能夠考上985高校的同學最起碼學習不會成為問題,

但是確實就是因為不能正常完成學業被留級或者勸退的同學,

像今年湖南省的理科第一名不就是在北大因為掛科過多被退學的。

其實正常考上985高校的學生最後被退學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自制力太差

中學由於有父母和老師監督,

不少人都能夠正常或者努力學習,

但是一旦上了大學,

沒有了父母和老師的監督,

自制力差的學生就開始逐漸放鬆了,

學習上而已不那麼花時間,

得過且過,並且由於網絡、遊戲、社團等各種因素的誘惑,

導致學生把大量時間浪費在了學業之外。

(2)缺乏目標

之前學習都是為了上大學,

現在上了一所好大學,

就不知道自己該幹嘛了,

尤其大學裡沒有了統一的評判標準,

自己找不到自己的目標,

開始變得迷茫,

也不再花時間在學業上了。

(3)不能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

與中學知識點少不一樣,

大學知識量比較大,

考試模式也與中學不一樣,

如果大一的時候不能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

在大一學習成績被落下甚至出現掛科的情況,

這對於曾經是學霸的學生的打擊還是非常大的,

如果不能正確處理,

不少學生可能就會從此自暴自棄,

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未來之路到底在何方?

主要原因就是上面幾種,

大多退學的學生都會有沉迷網絡或者電子遊戲的因素,

有些時候看著這些本可以是天之驕子的學生最後落得被退學的結果,

心裡也是非常惋惜,

他們本可以有著美好的未來,

只要他們能夠順利從這所985高校畢業,

但是現在他們卻不能順利畢業,

這種狀況甚至比他們當初沒有考上這所大學還要糟,

真不知道他們要怎麼去面對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