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与华严寺谓之大同庙宇“双璧”,支撑起了可以仰视的终极木构。相比华严寺来说,善化大庙游者寡落。想起第一次的善化寺,在西伯利亚寒流中,那次更是我的专场。


善化寺的开场白就是山门前的五龙壁,该款是1980年兴国寺拆迁时挪来的,俨然已成为善化寺的主场照壁了。


五龙壁为单面壁,长近20米,高7米,北壁面为五彩琉璃龙镶嵌,须弥座有龙、麒麟、羊马、花朵等琉璃装饰,壁顶有仿木斗栱、鸱吻等,与大同的其他明代照壁的形制大同小异,华彩共映,气象盎然。



善化寺格局简约,中轴线有山门、三圣殿和大殿,均为一水的庑殿顶建构,这在中国大概也是独一无二的。


东西有重檐歇山式文殊阁、普贤阁2阁,以及大殿的2个剁殿观音殿、地藏殿。今天的善化寺多为辽金遗构,清风流云,弹指一挥近千年。


三圣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矗在半米高台上。殿内佛坛上有金代原作“华严三圣”及2尊胁侍。正中佛主呈金身,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持OK说法印。


殿左有金大定16年(1176年)所立的《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碑,文为是朱弁在皇统三年(1143年)所撰。


朱弁为江左人,朱熹的叔祖,中学语文还有《朱弁》一文,他曾代表南宋通使大金,结果被扣16年,和张骞、苏武遭遇同款,诸般出差,代价不小。而此碑记是朱弁在北方最后时光写的,旋即“绍兴议和”,他回到了烟雨江南。



普贤阁、文殊阁东西对峙,一金一今,均为重檐楼阁,普贤阁有金贞元二年(1154年)的题记,当初梁公断代为辽,现身份大致明确。


文殊阁1910年遭焚劫,第一次来的时候,这地还是遗址,2010年又重建了此阁,时间正好100年。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立于高台上,前出钟鼓二楼,巍峨高耸,气势逼人。


大金天会、皇统年间虽有维修,但只局限于屋瓦等,梁架、斗栱、立柱均为辽代原装,它是善化大庙最早的木构。殿内有平棋天花和藻井,正中有佛坛。


佛坛正中为毗卢遮那佛,两边为东南西北四方佛,五佛端坐须弥莲花座,泥塑金身,衣饰似水流淌,法相自然,身后有华致的明代背屏。


五方佛为金代产品,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密宗造像。五佛左右有弟子、胁侍。殿东西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为明清补塑,风格迥异于五佛。


这33尊大造像,强调的是动态性体量和静态性的威仪,静静欣赏,灵魂似乎融化。殿内西、南两壁之上还有大清康熙年间所绘的壁画,华严七处九绘图和弥陀法会图。



大庙的旁边是大同的“古城墙”,这城墙我去时刚免费20几天,登墙可俯视近在咫尺的善化寺,龙壁前花坛有“人说山西好风光”字样,这几个字是晋国的代言。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的庙并没经天营地的骇举,它们只是时间的真诚守候者,也成为风光中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