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赏春天——《春日》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著有《春日》《泛舟》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时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怡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住泗水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时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滨:水边,河边。

5.一时:一下子。

6.等闲:寻常,随便。

7.识得:感觉到。

8.东封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古诗赏析: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名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