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綠洲馬累第八天:把酒問東風,何日君再來

1月31日馬爾代夫第8天,也是島上最後一天。不大的Velavaru海龜島,已經從剛來時的新鮮、驚豔變成了熟悉和親切。白色的沙灘,乾旱下泛黃的椰子樹,獨立幽靜的沙屋,置身大海通透的玻璃水屋,與海龜海魚同行的水下深潛,一路向前的看魚看龜浮潛海溝親水線,還有那定點定時就來討吃的魔鬼魚,以及躺在床上就可以看的日出日落、滿天星斗,8天時間不算多,個人覺得這個島能住2個星期可能剛剛好。

這幾天養成了早起的習慣,喜歡清晨的安靜,海風徐徐,沐浴在清晨日出的陽光中,感受天色也像自己一樣從睡眼惺忪中逐漸甦醒過來,越來越明亮。

每天上午11點都有浮潛活動,我們要趕在離開的這天,參加本次旅遊的最後一次浮潛。以前幾家人一同出遊時,我們家被冠以“鐵人家庭”,精力旺盛,樂於參加各種活動,把度假硬生生搞成了身體鍛鍊。

今天浮潛就我們父子倆,下午1點多要退房,老婆要收拾東西,劉爸爸一家也不打算去。今天總體去浮潛的人相比往日少了大半,也就6、7個人,浮潛的地點和頭兩次相同,倒不是記憶力有多好,而是那根熟悉的“定海鐵棒”標記的海域提醒了我們。

這根“金箍棒”拿是拿不動的,可以合個影������

兒子下海後就脫掉了救生衣,享受自由自在的下潛上浮。穿著救生衣,你水性再好也下潛不了的。父母就是託底的,我也想自由自在一回,但是出於安全考慮,儘管我自認為自己水性好得不行,也不敢託大,還得穿著救生衣的同時,拖著兒子的救生衣一起伴遊。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浮潛,我覺得浮潛可能是除了深潛近距離接近大海生物之外的唯一選擇了。不要說座艙式觀賞,那種觀感體驗並不好,沒有海水的忽冷忽熱的洋流體感,沒有洋流湧動下的省力或費力感知,如同看電視,又何必千里迢迢。曾經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坐過一次半入水式潛水艇,不但觀感不好,還又悶又熱。

在Velavaru島的第4次浮潛,我們又碰到了那隻鷹嘴海龜,在上次差不多的海域,悠閒的遊蕩著,同行的一位6歲左右的小孩非常興奮,衝上前就想去摸,工作人員趕緊示意不可以驚嚇它。

海水湛藍,各種各樣的魚讓你好像記住了又好像沒記住,實在太多了。

今天浮潛回程的路上船顛簸得很厲害,在船頂都很難坐穩。每天海浪都有不同,潛水那天浪就很小,站在船頂上都沒問題。

下午快兩點的時候,是我們要乘船離開的時間,工作人員帶領大家去乘快艇。

今天離島的共有十幾位,在島上沒有見過戴口罩的,如果不是新聞和朋友圈狂轟濫炸的新冠病毒疫情信息,你會可能都快忘記了“烽火連天”的疫情日子,但是當大家一上船,面對面面相覷的同胞,自我防範意識又回來了,儘管依然沒戴口罩,但是肯定不會坐在陌生人旁邊。

快艇從Velavaru島出發,先駛向馬爾代夫的國內機場,再從國內機場飛首都的馬爾代夫國際機場。國內機場建在一個稍微大一些的海島上,地理上是在velavaru到馬累國際機場的反方向上,所以快艇反方向開了1個小時後,乘飛機還要半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

我們坐在快艇的最後排,轟鳴的馬達驅動著快艇飛馳著,在海面畫下兩條長長的白浪。海面四周是深色大海,和來時坐水上飛機可以俯瞰大海不同,一路上很少看到島嶼,沒啥景觀。

下午3點多快艇到港口後,轉乘接駁大巴到馬爾代夫國內機場。機場路很爛,坑坑窪窪的,行駛了10分鐘左右到了機場。機場工作人員戴口罩的不多。

進入機場內,氣氛逐漸變凝重,你會看到大人們都紛紛的戴上口罩,媽媽也趕緊給年幼的孩子戴口罩。

電影裡戴口罩人與人相互隔離的場景就在現實中發生,不只是給自己安全,也是給別人安全。印象中SARS時期也沒怎麼戴口罩,這次疫情公開、透明,每個人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相信在更好的防範意識和政府高效運作下,疫情很快就能過去,影響沒有那麼大。情緒是有彈性的,不需要過於放大,放到再大也幫不上忙,還不如腳踏實地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就是對國家做貢獻了。

馬代國內機場的空乘服務人員還沒開始戴口罩,她要面對整架飛機都面帶口罩全副武裝的乘客,內心也要很強大的。


下午4點多到馬爾代夫國際機場,隨著來自全球各地的人流越來越集中,警示也在升級,機場標語提醒有發燒咳嗽的需要上報,機場藥店也敞開供應賣口罩,每人限買10個,1美元1個,回國的同胞紛紛排隊購買,還沒有出現脫銷買不著的情況。

過安檢、海關還算順利,東航直飛上海的航班在6點鐘準時登機,原本6:30起飛,但是機上有一位改簽的乘客信息不明,引起乘務人員的警惕,6個人圍著瞭解情況,引起了乘客的高度戒備,非常時期,啥事都成了息息相關,別人的事也是你的事,飛機延誤了大概半個小時才起飛,外面已是黑夜籠罩…


2月1日凌晨5點多,東航飛機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美好的旅程不說再見…